观书论己——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

时间:2015-05-27 15:40:38 投稿:y35535647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完此书,合上书页,再细细回味书中细节,总觉得本书题目“书香岁月”有点文不对题。因为初见书名,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张简朴的木桌上置有一卷微微泛黄的书集,旁边一盏素雅的茶杯上方正回旋着袅袅白雾,给人一种经过时光沉淀的厚重感。但真正阅读这本书之后,发现它字里行间却洋溢着杨绛年少时的轻快愉悦,少有杨绛先生潜心苦读、埋头著述的经历。因而感觉配以“岁月”二字显得有些沧桑与老成。

观书论己——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

        言归正传,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要属杨绛先生的父亲——补塘先生。胡适先生在《我的母亲》中曾写道,他温和的脾气就是遗传其母亲而来,我想杨绛先生安静祥和的性格便是其父亲的缩影了。虽然补塘先生生活在旧朝代,但我认为他教育子女的方式,他云淡风清的人生态度及刚正不阿的处事原则,仍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作为学生,看到补塘先生教育子女方式再联系自己及周边同学,还是有所感悟与困惑。杨绛先生面对“文”“理”选择犹豫不决时,补塘先生说了两句话:“没有什么该不该的,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面对女儿人生道路选择上,补塘先生将选择权交给了女儿自己的兴趣。读到这里,不免有些惊讶与迷茫。虽然从小就在书上见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就是兴趣”等诸如此类被反复引用名言。但到了现实及长辈那里便大打折扣。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长辈不会让你选择你感兴趣的,而是实际生活中有用的。就好比我曾经不喜欢数学,父母总是说,兴趣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但到如今已慢慢培养了九年,也不见得真培养了我对数学多大的兴趣。每天在数字汪洋里跋涉对我来说只是任务,不是兴趣。在父母那里“有用”永远比“有趣”重要得多,他们不会因为我对音乐、美术感兴趣,就任由我选择这些他们看来“不务正业”的学业。所以当我读到补塘先生如此开明时,大为惊讶。可事后仔细一想,似乎也合乎情理。可能杨绛先生选择的“文”“理”都是正业,如果杨绛先生当时兴趣太过怪异,补塘先生的回答或许还是个未知数。

        其次是补塘先生教育子女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也让我感触很深。补塘先生要求小阿季(即杨绛)抄状子时必须用工楷录写,不允许有一个错字;补塘先生让阿季用白丝线装订书本时,双线只许平行,不许交叉,结子也不能露在外面。诸如此类严格的近似苛刻的要求看似不近人情,但却使得杨绛先生从小就养成了做事一丝不苟的好习惯。这种严谨认真的做事观念让我明白:选择做一件事,就要竭尽所能将其做到完美,若只是草草了事,宁可不做。

        本书意在写杨绛,而钱钟书先生也让我印象深刻。钱先生的文学造诣妇孺皆知,他出生名门,可以说是一位不愁吃穿的“少爷”。可他少年时常穿着粗布袜和不合脚的大钉鞋,踢踢踏踏地去上学,没练习本就用毛边纸,钢笔头断了就用毛竹筷削尖了蘸墨水写……不是因为他父亲不给钱,而是他根本没想过要这些东西。钱钟书一生简朴的生活与对金钱的淡泊让我震惊与敬仰。如今社会进步了许多,物质也日渐富足。家长都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各方面物质要求,可又有多少人能像钱钟书那样,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仍能废寝忘食地读书呢?钱钟书先生认为读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与他渴求知识的精神相比,我相形见绌,深为惭愧。

        常言道,读书可养浩然正气。读完此书,亦认为读书可知己之不足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