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读后感

时间:2015-06-01 13:36:11 投稿:y35535647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

作者:撮镇中学高三(11)班王盼盼  指导教师:杜绍明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

这是余秋雨先生写《借我一生》这本书时的心境,显而易见,于先生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写这一本书,精读全书才能真切的感受余先生用眼泪写成的分量。

《借我一生》全书基本上以时间为序。它主要以余先生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叙了他童年到青年、中年各阶段的经历。

以第一章《长辈山》开篇,从祖父母、外祖父母说起,再到余先生的父母以及家人,这段时间作者一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自己的家庭。观察社会。自己成年以后,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全国上下都处于混乱中,当然余家也没有能幸免,他们饱受压迫。在父亲被污蔑入狱的情况下,余先生开始独自承担起了一个家的责任,在面对接踵而至的灾祸时,他用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家庭是怎样在风雨中坚强。

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迷恋,对知识的苛求,是余先生能成为大家的基石,无论是小时候苦读祖父留下的典籍,还是在《半山失踪》一篇中提到的,“我似乎领悟在、到,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力量在安排我拨离污浊,参与一种神秘的预习。将来的很多事情,会与这种预习有关,会与这些古书有关。”逃到中正图书馆后,如发现宝藏般的博览群书,还是后来成名后在香港图书馆对新知识的渴望,余先生一生对知识的渴求成就了他自己,更成就了整个中国文化。余先生这一生对文化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历史,虽有庄严的面容,却很难抵拒假装学问的臆想,冒称严谨的偷换,貌似公平的岩石,形同证据的伪造。”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的责任感,余先生在仕途一片光明的情况,在学术事业如日中天的背景下,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在拥有更大的所谓成就的坦途,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田园”。他独自行走在历史的废墟间,考察,思考,记录,写作。简陋的旅馆,极其简易的餐饭,独自与历史的默默对话,成就了其第一本散文《文化苦旅》。在这“当代的愁虑”体察“远祖的废墟”,为的就是给当下的中国寻找曾经有过的最高文化坐标,“为了现代,寻找古代”,用“一己笔触”,探求“世间话语”,这种对世间话语的寻觅和追求,正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之上。

《借我一生》,我一直在思考徐先生为这本自传命名的真实含义。这个名字让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对生命的留恋,同时也使我意识到,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直面挫折,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