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原来也会笑
有人说,很大程度上,罗京用他的不苟言笑,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也成为20多年来一副特定的“国家表情”。在电视机里,这副“国家表情”,几乎很少变化。曾有人当面问过罗京:“你会笑吗?”罗京回答:“是摄像机不让我笑。 ”
不但如此,因为“主持人还要保持严肃、庄重和沉稳的形象”,罗京就连剪个头发,都要经过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批准。一次,灯光师见罗京的头发又长又稀,怕灯光把头发打出来影子,很难看。罗京就和台长说想把头发剪短一点。台长说,不能剪,剪完了头发,观众就不认识你了。
直到罗京去世后,人们才得知,这副表情看似从容,其实背后未必从容。
从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稿件提前10分钟才送到播音员手中。有些重要新闻,稿件来得更迟,有时甚至到要播音时才拿到。改成直播前,《新闻联播》的播报速度是一分钟180个字,直播之后变成了一分钟300字。而且,时间限制很死,要求播音员话音一落,时间刚好19时30分。
播音员们在工作时都是一心多用,眼睛盯着提示器,嘴里播着新闻,手里拿着稿子,耳朵听导播的要求,还要不受其他人交流的影响。
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罗京又创造了一个纪录:在26年的新闻联播播音员生涯中,他从没出过错。在他的办公桌下,人们找到一本新版《新华字典》,已经被翻烂了。“有不认识的字,就去问罗京,好多生僻的字他都能准确发音。”播音员卢静说。
事实上,20多年中,罗京和他的搭档们遇到过无数次“险情”。有一次,《新闻联播》开播后,一条重大新闻的稿件才送到演播室,要求无间断口播15分钟。搭档李瑞英从主播台下给罗京一张张递稿件,可最后一张稿件她怎么也找不到了,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到罗京播完前一张稿件的最后几句时,李瑞英才终于找到。
观众们怎么都不会想到,镜头里那个面孔沉稳的播音员下来后,吓得几乎虚脱。
还有一次,也是一条重大突发新闻。有人悄悄蹲下身子,把一张张画满了修改符号的稿纸,送到罗京的播报台前。当时,电视台所有领导都站在演播室外,有人手里还拿着一瓶麝香保心丸。但罗京没有皱一下眉头,没有流一滴汗,镇静地把陆续送来的7页半的纸,一字不差地读完。
这些颇为惊心动魄的场面,从电视画面中根本看不到。曾有一个外行问罗京:“你们每次节目播完后,和搭档收拾资料时都说些什么呀?”罗京回答道:“我们在说,终于又过去了一天。”
一年前,在一场娱乐节目中,罗京出场并演唱了一首《千里之外》。唱得当然不错,但多数人被“震动”了。原因是,罗京原来也会笑。
其实,共事多年的同事都知道,生活中的罗京,随和、爱笑,没有什么架子。“你的《千里之外》唱得好听极了。”有人这样夸罗京。“是吗?”罗京也开起玩笑来,“下回我再选一首好歌,等人气下滑的时候,再炒作一下,你们看怎么样? ”
他的嗓子好,京戏和流行歌曲,都是他在央视内部晚会上的保留节目。同样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足球球技。身穿9号球衣的他,总是用一些高难度的进球,让人们惊叹不已。
他也像每个中年男人一样,每天忙碌着往返于电视台和宿舍楼之间。他顾家,会做菜。工作之余,罗京喜欢逛古董家具店,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拍成数码照片传给妻子看。妻子如果满意,他再买下来。
奥运前,罗京已经觉得身体不适,去医院确诊了病情,罗京请求医生替他保密。在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些配音工作后,才跟领导道别去了医院。罗京特别自信,他认为完全能迈过这个坎。每次他对问候他的人都会说:“没有大碍,完全能康复。”“播音一辈子,他就说错了这么一次。”友人贾际泪光盈盈地说。
(摘自《中国青年报》)
题目:
1.“这副表情看似从容,其实背后未必从容”,这一句中“未必从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结尾说“播音一辈子,他就说错了这么一次”,表达了友人什么样的心情?
3.文章体现了罗京的哪些优秀品质?
4.标题“罗京原来也会笑”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参考答案:
1.①直播新闻时稿件来得迟,不能提前准备。②直播时速度比录播时快,而且时间要拿捏得恰到好处。③播音员要一心多用。(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若答“罗京和李瑞英遇到的险情”和“罗京宣读画满了修改符号的稿件”等具体事件得2分。)
2.①对罗京工作很严谨,工作中没有出过错的赞扬之情。②同时也表达了对带病坚持工作而去世的一种惋惜之情。(每点2分)
3.①工作严谨。②沉着冷静。③责任心强。④自信乐观。⑤献身精神。⑥生活中随和,无架子。⑦多才多艺。(答出4点即可。)
4.①说明罗京作为新闻主持人为了工作经常保持严肃和沉稳的形象,工作是辛苦的。②但罗京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平常人,他随和,没有什么架子。③他既是一位公众人物,又是一位普通人物。(每点2分,共6分)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