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一体”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这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然而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命题时,往往容易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后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观点认为阳明此说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观点存在某种渊源关系。为了澄清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重兄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具体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表明宇宙存在一种基本的精神特质。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从历史上看,大致有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一种是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另一种是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新形态的万物一体论。前者可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庄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天下》)为代表,后者可以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的仁者境界说为代表。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这两种理论形态都有所不同,它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一般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源自程颢。然而,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以程颢为代表的万物一体论,含有“生生之仁”和仁者境界两种主要含义,强调从“须先识仁”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仁者之心的境界就是万物一体的境界,偏重于工夫指向的、主观呈现的境界论意义。然而,与程颢偏重于境界的论述不同,王阳明是从“一体之仁”的角度出发,将仁者境界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内涵的万物一体论,这是王阳明基于“一体之仁”的本体论对万物一体论的重构。(摘编自吴震《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个命题是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B.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其他的万物一体论之间有着清晰的理论界线,却又容易被混淆。
C.“一体之仁”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概念,揭示了宇宙存在的基本精神特质。
D.王阳明推翻了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他的万物一体论是一种全新的重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意在澄清关于阳明仁学的错误观点,探讨其“一体之仁”的思想意蕴,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和思想意义。
B.作者从辨析核心概念出发,揭示了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藉此表明阳明仁学有和其他万物一体论不同的理论特质。
C.作者列举历史上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意在强调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是建立在良知心学基础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
D.文章结尾指出,王阳明将程颢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内涵的万物一体论,表明王阳明是仁者境界说的继承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抛开“仁”字强调“万物一体”,就会混淆阳明万物一体论与其它万物一体论的界线。
B.要把握“一体之仁”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就要抓住“心体”和“仁体”两种特质。
C.只要关注“一体之仁”中的“仁”字,就能够揭示阳明仁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D.研究王阳明的仁学思想,既要揭示其理论特质和思想意义,又要关注其它相关理论。
1.D(文中没有说“王阳明推翻了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
2.D(文中说“一般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源自程颢”,而作者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与程颢仁者境界的万物一体论论述不同,没有说“王阳明是仁者境界说的继承者”。)
3.C(原文是说“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因此只关注“仁”是不够的。)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