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
青岛即墨凌燕导师团实习导师 刘璐
借用张志勇厅长《把能力目标达成评价嵌入教学过程--2013年远程研修记事之七》中的一句话做副题目,不仅是说明了这次培训的收获,更是说明今后如何把假期培训的收获运用到教学中。
今年培训的核心是21世纪技能,学习如何评价才能更有效。在进行单元主题的评价量规设计时,一面考虑21世纪技能,一面思考我们平时的教学在这方面做到了多少。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的高三教学,我把专题集中讲完后,给学生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疯狂”筛选考点和做到的典型题例,并重新整理在规定的作业纸上。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明确考纲考点,运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树”,之后再从高中做过的大量的题干中筛选出最佳的题目,经过大量筛选后再自行设计版面,自主整合,重新归类考点与典例,整个过程需要学生有主动性,我把学生整理的“作品”拍成相片,又做成了视频,加上批注,在课前播放给学生们看。其实视频播放也是一种评价方式,我从书写认真、例题经典、知识树清晰等多个方面点评,每一份上交的“作品”都有点评,这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学生整理后两周,我又让学生从其整理中挑选题目编写“小卷”,由小组内部交流完成“小卷”,进行自评、互评、师评三次评阅。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班级出了很多专题的小卷,其中基础知识类的小卷题命中过青岛模拟题和高考题。我把整个教学设计和学习过程都转向了学生,虽然评价内容不能与21世纪技能完成相匹,但我已经有意识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
今年的研修培训即将结束,而我的思考却正在开始。如何将培训内容延伸到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来,才是现在应该做的。作为语文学科,本来就应该时时进行“头脑风暴”。以学生写作为例,老师们讲写作技巧时头头是道,但学生下笔时仍腹中空空,那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拿出来和学生们作为一个单元主题,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基础重新设计评价量规,从读、听、说、写四个方面,从学生的参与度、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等21世纪技能角度设计量规。把课前的时政点评演讲、每周的周日展览、作文互评互改活动都转为学生为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们去体会思考的快乐,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独立思考并且有行为能力的公民。
基础年级的课本可以重新确定单元主题,放手让学生去研究。高三的专题复习更适合这样做。基础知识、实虚词推断、诗歌鉴赏、大现代文阅读、写作训练都可以以单元主题的形式,介入21世纪技能,学生收获一定会更大。刚刚毕业的刘同学,在过去一年里按照我的想法,每个专题都能认真筛选、整合,高考语文138分,自己很清楚失分在哪里,这只是一个学生代表。
正如鲁迅所说“遥远的地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身为教师,我不得为“与我有关”的人负责,回顾过去一年的教学经历,结合这个假期培训的内容,我有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合理地运用评价,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