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家团队 钟红军
今年的研修主题是“评价”。相信老师们一涉及到这个研修的内容会有一种云里雾里,不知就里,无从下手之感,并且会从这种感觉派生出“学这玩艺儿有什么用”的疑惑和抱怨。
作为专家,我们已接受了这一专题的先期培训并承担过远程助学任务,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老师面临这一研修主题时的困惑。那就让我们做个“二道贩子”, 把大家觉得不好懂的东西,转化成大家能看懂的东西。找出“评价”这一研修主题的关键词,作一个通俗化的解读,希望通过“浅出”的解读,帮助大家走向对评价“深入”的理解,承担起项目组专家和一线教师之间桥梁的作用。
关键词一:21世纪技能
通俗地说,就是21世纪的公民和学生应该有哪些本事?将学习手册上的内容转化为填空题应包括:创造力和创新、批判性思维、交流和合作、信息素养、灵活和适应性、主动和自主学习等十一项。很多老师会说,难道不叫21世纪技能我们的学生就没有这些技能吗?嘿嘿,说实话,按传统的教学思维,咱们的课堂上这些技能还真的没有过于明显的踪影。即使在新课程改开始以后,这些技能的培养虽已有了方向性的突破,但同样说实话,这些技能的培养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起来就有一出,想不起来就没一出,有一出是一出,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弄的是哪一出。21世纪技能的培养要达到系统、常态、有效,就必须有一个保障体系伴随始终--这,就是评价。
关键词二:评价的意义
说到这里,评价的目的已非常明显,就是培养21世纪技能。这一目的决定了现代意义的评价包括:
评价的目标更多维:分析学生需求、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监控学习过程、检查理解程度、展示理解状况。
评价的方法更多样:包括讨论、思维导图、日记、作品展示、班级讨论会、自评和互评、学习档案。
评价的工具更规范:包括合作检查表、反思日记、个案观察,最需要我们重视的是“量规”。
看看这样的评价,是不是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有本质的区别:在目标上不再单纯是对成绩的考量,在方法上也不再是单一的“提问、考试加作业”,在标准上更是与“你回答得很好”等模糊评价完全不在一个境界上。
再返回到评价与培养21世纪技能的关系。你说培养技能你就培养技能了?评价目标让你明确到底要培养什么技能,评价方法让你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培养21世纪技能,量规等评价工具让你知道到底有没有培养出学生的技能。
关键词三:单元概述
为什么要在作业中有单元概述的要求呢?就是要让21世纪技能和评价策略这些新理念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接。要做好这个作业,其实也不象登天一样困难,做到下面这五点就行:
1、单元主题要恰当:按照理想的境界,您应该每时每刻都立足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您应该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都有评价意识。但现在咱们不是还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吗?聪明的做法就是选一个比较恰当的单元主题,让这个单元主题便于您照猫画虎地整合知识、培养技能、设计评价。
2、概述表达需精要:单元概述可不是教学设计展示,字数不能太多。其中,对单元学习内容的概述可以说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基本功,您甚至都可以不把它看作本次培训的内容,您不需要太多关注。
3、21世纪技能要体现:请老师们看一看自己的“学习作业”,如果您的“21世纪技能”中提到三种技能,那您的单元概述中也要体现这三种技能。打个比方说,您从“21世纪技能”这个房子里带出三个孩子,来到“单元概述”这个房子时手里一定要领着三个孩子。可在我们的作业里,很多老师带出“三个孩子”,到目的地时手里只领着“两个孩子”、“一个孩子”,甚至把“三个孩子”全扔在路上了。
4、技能培养与目标要关联:当我们在21世纪技能中罗列了一大堆创造力、批判思维、交流合作等技能时,有没有在后面的单元概述中一一对应:针对哪一内容、通过什么活动、采用哪种技术工具、培养何种能力。
5、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修订后的单元概述均应以学生为主语表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如构建思维导图、研究性学习、历史小论文也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在我们的传统习惯中,往往表述为“教师通过……,使学生……”。或许有的老师会说:“一个表述方法,不就是个形式吗?有必要这么死板吗?” 咱们不妨从表述开始,提醒自己--以学生为中心。
关键词四:时间线
评价设计为什么要弄个时间线?就是为了克服咱们传统课堂中的弊端,杜绝在培养21世纪技能和出现设计评价策略时“想起来就有这一出,想不起来就没这一出”的局面。在项目学习开始前、进行中和结束后都要有明确的评价设计。时间线的设置可以加强预设性,减少随意性,提高有效性,清除盲区,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
如下图所示,这个时间线要符合评价的五个目标:
开始前:学生通过头脑风暴与合作制订课堂辩论和研究性学习的量规,可以评估学生需求、鼓励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进行中:观察记录、提问、同伴作品反馈、课堂辩论量规、研究性学习展示
量规可以监控学习进展。
结束后:历史小论文的成果展示、学习档案和反思可以检查理解与鼓励元认知、展示学生的理解程度。
当然,这个五个目标并非生硬地分割在三个阶段,中间可以互有交融。
评价时间线
项目开始前 项目进行中项目结束后
头脑风暴和讨论 合作制订课堂辩论和研究性学习展示量规观察记录 提问 同伴作品反馈 课堂辩论量规 研究性学习展示量规历史小论文评价量规 档案 反思
开始前:学生通过头脑风暴与合作制订课堂辩论和研究性学习的量规,可以评估学生需求、鼓励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进行中:观察记录、提问、同伴作品反馈、课堂辩论量规、研究性学习展示
量规可以监控学习进展。
结束后:历史小论文的成果展示、学习档案和反思可以检查理解与鼓励元认知、展示学生的理解程度。
当然,这个五个目标并非生硬地分割在三个阶段,中间可以互有交融。
关键词五:量规
在我们的传统评价中,具体化的评价往往表现为分数,但我们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分数是怎么得来的--有层次的分数体现的是有层次的思维。而模糊化的评价就只剩下“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好”是什么标准,“好”的档次可有不同,走向“好”的层层阶梯是什么?在这里,量规就要展现出现代评价体系的魅力。
我们知道,无论怎么强调评价的重要性,还是会有老师说:“这是花架子,跟高考有关系吗?高考不变,什么也别想改变。”
我们很想坦诚地向老师们呈现这样一个观点:凡是习惯声称“只要高考不变……”的,可以不客气地说,大部分是没有真正用心研究高考的人。
看来,不提提高考,大家还是不会把“评价”这个豆包当干粮,得来点儿“硬菜”了--上高考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的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2012全国新课标卷)
近年来,以全国新课标卷为代表,出现了这类主观性极强的评价题。这样的试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我们同样知道这一类型的试题实行的是“SOLO”分类评价法:
等级描述语
前结构层次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单点结构层次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多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关联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 考。
抽象拓展层次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当我们高中历史老师谈“全国新课标卷”色变、对“SOLO”不得其解,当学生面对此类试题一筹莫展,老师面对此类试题的指导费尽苦心的时候,可曾想到,这就是个评价量规。
当我们痛感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可曾反思过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评价环节的缺失:“回答得很好”无法评定思维的质量层次;对号与叉号无法折射思维缺失的类型,分数再具体却无法指引学生努力的方向。
量规的价值在哪里?它可以引领学生思维有档次、递进有层次、提升有方向。
难怪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的回答总是在开无轨列车;难怪我们总是质疑,课堂教学有场面的热度却没有思维的深度;难怪我们总是难以做到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与扎实的教学效果和谐统一。没有评价、没有量规,上述一切探索都是无保障、无方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成为常态,关键时刻,学生还能HOLD得住“SOLO”吗?!!!
天儿怪热的,作为一个“二道贩子”吆喝了半天,该拉下脖子上的毛巾擦擦汗了:评价,你读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