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城郊中学小学部 朱秀芳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 水龙吟》
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看来,杨花似花在形,似非花在神。他准确地捕捉到了杨花身上似花和非花的两方面特点,诗人的眼光是独特而敏锐的。在远程研修中,我们撰写作业,发表评论,能否像诗人那样换个角度呢?
一天的时间倏忽而逝,我顺利完成了当天的模块学习任务。偶然兴起,信步来到村外一片荷香四溢的荷塘,流连池畔,想起即将结束的研修,不经意间“大小多少”四字浮现眼前。于是,掏出手机,撰写研修随感。
大:山雨欲来风满楼
《礼记》云“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置身于这样大规模的研修平台,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我震撼不已。不必说专家视频讲座高屋建瓴的理论视野,也不必说指导教师画龙点睛的精彩点评,单是181446位同仁的大智慧就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清醒而深刻的感受到十年新课改给每一位教师带来的从里到外的巨大变化。无论是赞扬或痛斥,无论是主动或被动,也不管是繁华的都市或偏远的农村,这种影响让人们分明感受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磅礴气势。
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诚如一代杏坛宗师魏书生老师所言:人,不过是茫茫宇宙中渺小地球上的微不足道的一种微生物而已,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这个让人眼花缭乱又无可奈何的世界,几十年之后又要悄无声息地离去。因此,我不敢也没有资本去狂妄自大,去混日聊天,去悲天悯人或自怨自艾。我唯有小心翼翼,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心境好好生活,认真工作。既然做不了大事,那就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做不成娇艳的玫瑰,那就静静的做一朵怒放的小花!在风中摇曳恬淡的花语,吐露着温良的芬芳,感动着自己,也感染着我的蹉跎岁月。
多:缺憾、困惑知多少
我们的教育有着太多的缺憾,我们一线教师还有太多的困惑。客观地说,教育专家一针见血的批判不可谓不精辟,精英们提出的策略方法措施不可谓不科学,甚至很完美。然而,老师们的担忧烦恼迷茫等问题也不可谓不真实。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底还有多长?我们的新课改到底还有多少深层次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揭示?勤奋好学的教师与性格各异的学生之间到底还有多深的代沟需要去跨越?
少:传统的,保留的,浇灌施肥的,少了点
孔子讲“礼、乐、射、 御、书、数”,合称“六艺”。孔子当时用“六艺”教学生,大体上就是要求学生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孔子的《论语》,教育真谛或隐或显的寓于其中,表面轰轰烈烈的国学热的背后似乎少了一点对她真切宁静的感悟;我们欢迎外来的理念,然而,任何的泊来品只有嫁接到祖国传统这个根上才能根深叶茂,才能开花结果,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当前种种课堂模式,移花接木的行为多了些,浇灌施肥呵护的照顾少了些。
孔子在《论语》十六章谆谆教导他的弟子冉有和子路:“虎兕出于柙,珠玉毁于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时时萦绕在耳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古今伟人深邃的振聋发聩的历史之问,需要我们冥思苦想。
随笔一气呵成,微微清风中飘来缕缕荷香,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