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莱州汇泉学校小学部 孙春玲
课例研究终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磨课计划、一次备课、备课研讨、二次备课上课、观课、观课研讨、三次备课、总结反思,一个完整的“三备两磨”的课例研究过程,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很多老师认为这次研修最大的亮点,就是把一个真实的课例过程“晒”到全省小学美术老师面前,这需要多么大勇气,尤其是授课教师的勇气。去年的研修更多地是在听专家的讲座,与教师的实际教学有一定的距离,从听讲座到课例打磨,这是一个飞跃。2013年研修老师们更渴望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渴望能为自己的教学把把脉、开药方。专家们号准了老师们的脉,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磨课案例,通过平台嵌入到老师们的日常研修中。所以,在专题学习中,授课教师的三次备课吸引了所有老师的目光,尤其是课堂实录视频下面200页的评论,反映出老师们积极参与、渴望思考的热烈场面。
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除了认真地观看了课例脚本素材和视频素材,认真地回帖,还一条一条仔细研读了老师们的评论。
评论中老师们大多对授课教师甘愿奉献的精神和课堂教学进行了肯定,给予了鼓励。但是评论中一些不同的声音却吸引了我的目光。威海市的丛老师、鄄城县的解老师、寿光市的肖老师等很多老师针对这节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减少示范作品的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材料的联想上深挖,强化想象和创意;把握好课堂生成,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创意思维引向纵深等等。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和我不谋而合,我不由得为一片赞美声中的这些不同的声音回帖叫好。
良药苦口利于病,一叩一问总关情。
2013年5月,我作为山东省小学美术高级研修班的一员,参与了2013小学美术研修课例研究的资源开发,亲眼见证了课例打磨的艰辛过程。一百位老师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六位授课老师勇于把自己坦诚地置于群组成员、全省老师面前,接受来自多方的质疑,勇挑重担,去伪存真,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勇气和数倍的艰辛。梁承锋教授在第一天的预备会上就提到了,我们这次课程资源开发,目的不是打造一节完美的优质课用来作秀,而是向全省的老师展示一节真实的常态课、一个常态课真实的研磨过程,越真实越好,甚至我们不怕课有问题,能引发全省老师争鸣,这才是开发这次课例研究资源真正的价值。
叩问课例,更是在叩问自己,没有反思的课例研究是无效的。 参加研修的每位老师要认识到平台上提供的课例并不是完美的,要了解项目组的一番苦心,把自己放在授课教师的角度,潜下心来琢磨、推敲“三备”的每一个环节,一方面是学习授课教师的好做法,到底好在哪里,另一方面还要对课例视频不足的地方进行质疑,哪里不合理,并且进一步审视自己的教学,这才是双对接研修的价值所在,我想,这才是对授课教师辛勤劳动的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