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寿光市稻田镇梁武赵小学 赵广杰
七月流火,与研修相约一次美丽的邂逅。
今天,跟随专家团队的指引,伴着名师毕英春和辛翠焕同课异构的动人节律,重新走进色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如同欣赏一首荡气回肠的童年歌谣。我想,孩子是否愿意长成一棵树,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还能等待小鸟的归来;抑或长成一只小鸟,信守自己的承诺,获得情感和人文的洗礼,这何尝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育人真谛呢!
激荡“生成”的灵气
精彩的活动“生成”让课堂熠熠生辉。欣赏过名师于漪《晋祠》的课堂教学录像,她开始竟不惜用近两分钟的时间,让全班四十多名同学每人说出一处名胜古迹。学生在清楚、响亮的诉说中,了解了祖国无处没有美不胜收的名胜;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我想,多两分钟留给学生,多听听学生的声音,让课堂少一些生硬的预设,多一些的灵动的未知,未必不能迸发出更多的绚烂火光。王崧舟老师在诗意盎然的课堂教学《去年的树》中,问道: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教师的发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的心灵港湾里荡起层层涟漪: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可能在早上,可能在晚上。渐渐地,学生走进了树和鸟儿春天约定的诗意境界中;渐渐地,他们落泪了,被深深感动了。情感的泉水流淌在学生的心田,喷涌成自然的诗行:树啊树,还记得去年在你孤单时我为你唱的歌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小夜曲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儿歌吗?但是,这一切都是如此短暂啊,希望你还记得我们经过的点点滴滴,记得我们是好朋友。在语文课诗意的“生成”中,学生品味出树和鸟儿平淡生活中天天相伴的美好,苦苦寻找的执着,款款歌唱的深情。
还原“文本”的元气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语文课要把“根”留住,上出语文味,去除细碎的教学环节,浮泛的能力训练,花哨的教学形式,虚化的教学效果,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毕英春老师在《去年的树》中,让学生赏析“看”“又看”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探究文本,领会树和鸟儿的复杂情感。我记得听过名师徐翔老师教学《再别康桥》,他声情并茂,抓住“荡漾”一词,反复用心指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让学生的心灵“荡漾一回”,成为课堂的亮点。于漪老师在教学《晋祠》时,引导学生以求实的态度进行文本对比:课文上讲古建筑的三绝,《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中国名胜词典》上也讲三绝,它们之间在写法上、内容上、顺序上有哪些区别呢?听过名师于映潮的很多节优质语文课,他深情地讲,语文课要紧贴文本,在文本的草地上行走,而不是在脱离文本的高空中滑行。
丰富“引导”的底气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熏陶,老师对学生情感和智慧的熏陶。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中,许多精彩的引语看似信手拈来,却可谓妙语连珠:孩子们,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的心里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我们的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飞过了原野,飞过了沙漠,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倘若我们每一名教师能做到“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让平时的读书成为滋养心灵的鸡汤,涵养自己丰厚的底气,锻炼自己敏锐的思维,磨砺自己丰沛的情感,启迪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自己奔涌的情绪、隽永的感悟、深刻的思维,潺潺流淌在课堂上,还愁什么上出语文味十足的优质课,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素质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涵养书卷气,润物细无声,让浓浓的诗意涓涓流淌在语文课堂中,让莘莘学子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