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人”遇“周公”

时间:2014-10-27 09:52:58 投稿:lulu0106 培训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做梦人”遇“周公”
  临沂光耀实验学校  杨艳艳
  自己特别懒,所以早在2008年,就有这么一个梦想: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知道自己本节课该学什么,应怎么学,可以自动化地学习,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误入了学习歧路,偶,作为“重量级人物”,再“隆重出场”,帮他们解围、引他们回到本途。哈,这样的课堂老师多省劲,学生多喜欢。
  可梦归梦,在当时,我还没有把这种想法落实到行动中的意识与勇气,只是当作一个“懒人”的“偷懒之道”而已。
  2011年,由于身体原因,我“被迫无奈”地将梦想变为了现实,当然,也是带着那么一份兴奋与窃喜的。毕竟,这个梦自己已做了许多年,谁不期望梦想成真的那一天啊!
  因为已悄悄在心里勾勒了许多遍,落实行动一上来就有条不紊。我先有“预谋”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每篇课文的学习流程:预习--小组交流--汇报研讨--总结提升,在每一环节前梳理:“每一环节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平时都是怎么做的?”说实话,这些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难,只不过我们平时没给他们关注和总结的机会而已。不长时间,学生们就能每个环节都“未上先知”了。
  看到前期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我就试着把课堂让给学生了。怕放手太过学生会措手不及,我把试验环节选在了“汇报研讨”环节。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解决掉小问题,梳理出大问题并进行了认真地思考与研读后,我把每个问题的交流与研讨交给一位学生--“小老师”来主持,每个环节学生讲完后,我再予以补充、完善和提升。
  没有类似经历的人不知道学生第一次上台有多好玩:有个小女生自己胆怯,就要求找个伴一起上台,一个写板书,一个主持话题,结果配合还不错,只不过两人上台后才分工,耽误了好长时间;有个男生上台后简直是颐指气使,把这当成了“报复对头”的机会,提问来提问去;语文课代表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上台后竟也语无论次、满脸通红……“小老师”第一次讲课,全班同学又兴奋又激动,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我们又一起制定出了《小老师讲课规则》《小老师应具备的八种能力》等。
  以后的日子,我们就这样试着慢慢来,随时进行完善和调整。再往后,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老师轮讲”的五个操作环节:明(每位同学明确学习任务、方法)--备(每位同学进行个人初“备”和组内复“备”)--讲(小老师上台讲课)--议(对小老师的讲课进行评议和补充,老师进行点拨引导再深化)--总(总结本节课学习)。
  再往后,我几乎就全盘放手了,只在关键时刻露露面。学生讲课时,我就坐在讲台一边的小凳子上,看着台下同学兴奋的表情和小老师越来越自如的表现,我的心里简直是偷着乐。
  ……
  从来没想到,我这“偷懒”的“做梦人”竟然在研修中遇到了“周公”。读着“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是当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这些令人振聋发聩的话语,我仿佛饥渴的人吮吸甘露,又似蹒跚学步的娃娃找到了一只大手,原来把课堂让给学生的课堂就是“生本课堂”,原来自己出于“偷懒”而试行的办法却歪打正着地摸到了生本理念。啊!原来自己的想法是可以正大光明地“抛头露面”的!
  同时,通过专题二的学习我又意识到自己的许多做法其实是不严密不准确的,如在课堂中注重对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关注,而淡化了本体性教学;课堂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了,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讨论交流上;实现生本课堂,不一定非把学生赶上讲台,只要学生们能学起来、讲起来、议起来,处处皆讲台……
  如果说在这之前自己的梦想是模糊的、单薄的、忐忑的,那么,经历了专题二之后的梦想则变得清晰、丰满、踏实起来。我知道,我梦想中的课堂正是生本课堂,是学生可以绽放生命活力、挥洒童真童趣的地方;是教师能够放手、放松、放心的地方,是师生生命交融、心灵交汇、思想交锋之地。
  生本课堂,其实已不再是一个梦想,他就在那不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