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磨课究竟如何摩、摹、磨
临沂市郯城县泉源乡小学教研室 房德钦
学画画有从临摹入手之说:有了绘画基本功,就开始临摹他家作品点滴,进而揣摩他人意境,琢磨出自己的作品,终得独树一帜。此中精要,个人天赋自不必言,然持恒之心,滴水之毅,乃诞生超越之作的关键。课例打磨与绘画之说殊途同归。
当今社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能够上好课,能够上精彩的课,上优质的课。因此,教师成长的起点在课堂,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不断锤炼和打磨,可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可以成就自己,使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众所周知:教师锤炼和打磨自己的课堂一般要历经三个阶段:摩课、 摹课、磨课。
在课堂教学这条长河中,摩课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基础;摹课只是一种形式,摹课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跳出别人的圈套,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基本形式,而磨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包含着摩课和摹课的过程,还有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摩了课,再去长久的磨课,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之道。吻合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打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般人的成功之道。愿成功属于哪些善于打磨自己的人。
摩课,即观摩课。“观摩”是观赏和切磋之意。新教师初登讲台,往往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少,要想尽快适应课堂教学,较为轻松地驾驭课堂,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积极观摩他人特别是优秀教师的课堂是成长的第一步,也是一条捷径。
摩课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摩谁的课?当然是摩优秀教师的课,摩优质的课。优秀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娴熟地运用教学方法技巧,在教育事业上能够孜孜不卷地有所追求,勇于创新,乐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具备广博的知识,业务精通,充满智慧,能够营造一个生动的、让学生终生难忘的课堂。二是怎样去摩?观摩课要用心灵去感悟。观摩课的“观”与听课的“听”不同,强调的是用多种感官去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或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更深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对于观摩课堂来说,也需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心灵去感悟课堂。当然,光有感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在观摩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思考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是什么?必须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思考让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还必须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上?”这种思考使我们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这样会令我们真正有收获、有改变、有提高。
摹课,即摹仿课。就是摹仿优秀教师的课堂,摹仿优秀教师的授课风格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就像学书法应先要描红、仿影、临帖一样。可以从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得优秀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和方法。在课堂上,有很多东西是不能摹仿的,也是无法摹仿的,比如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都是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你怎么去摹仿?即使你盲目摹仿,弄得不好只能“东施效颦”。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像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大家不要学一个模子,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宁要真实的遗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让我们成为自己吧!我相信:在可以充分展现个性的新课程舞台上,只要有勇气、智慧和精神,我们同样可以成就自己。
磨课,即磨砺课。就是打磨自己的课堂教学。磨课仅有同伴互助,够吗?磨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师同伴互助。教师们围绕一节课,进行多角度剖析,多方谋划,献出各自的真知灼见,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交锋,生成新的教学智慧。但教师在磨课过程中发表的真知灼见,是、也只能是优化一节课的备选要素,一节课绝不能成为各种真知灼见的简单堆砌。要把磨课中好的意见有机地整合起来,仅凭执教者的教学经验和选择判断是不够的,必须给予必要的专业引领,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执教者一起对磨课中的各种意见进行甄别、筛选、剪裁、整合,否则就会出现案例中“你一言,我一语,听起来都有道理”,而执教者“没了主意”的现象。
磨课究竟应该磨出什么?学校中的磨课普遍以提高研讨课、评优课、达标课的课堂教学水平为目标,大家都期望所磨的课能获得理想的名次或受到好评,磨课者的心理会在不经意间发生偏移,为了使课获奖或受到好评,他们往往更注重课堂的观赏性,想方设法让课堂出彩,结果导致课堂教学成了“做秀”。因此,要真正让磨课成为教师的日常教学研究行为,唤醒教师的课堂研究意识,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养成反思的习惯。在磨课中应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独特感受、体悟和发现,涵养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磨课阶段,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人对于设计者初案悉心揣摩,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精辟观点,方能深入教研组之中参与组里“群英会”了。这时需要大家尽显个人“功力”,华山论剑,各有千秋。大家在磨课中论英雄,互评互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同门教学设计达成共识,进而由执教者集众人之智慧,在新的起点上,成就满意课堂!教者满意,学者舒心,教学相长也!接下来便是大家磨课最高境界--三轮甚至多轮打磨,最终形成得意之作,以供广大教师学以致用,直至翻新超越,呈现更高境地。
教学是一门艺术。摩课是起点,是基础;摹课的最终目标是要跳出别人的影子,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基本形式,而磨课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包含着摩课和摹课的过程,还有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摩(摹)了课,再去长久的磨课,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之道。这打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般人的成功之道。
衷心祝愿成功属于那些善于摩、摹、磨,最终打磨出有自己教学风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