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包容、引领 -- 教师的应有素养与胸怀

时间:2014-10-29 09:10:14 投稿:lulu0106 培训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置身、包容、引领
  -- 教师的应有素养与胸怀
  省级专家   李中国
  育人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和教师的重要使命,与时代同行、与多学科协同。从“小麦”杀狗,到“行行出状元”,从经典迁移到社会学习理论,无不折射出育人关涉场域的广域性、综合性;教师作为育人活动的主体,育人场域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应有胸怀和基本素养,其中置身、包容和引领,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
  置身: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基于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学习准备状况的考虑进行教学设计,要紧扣“儿童心理、儿童行为动机、儿童生活”思考学生学习、思考教师教学、思考教与学的关系。儿童心理,关键是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关键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代表性行为和易于出现的问题等,作为教师,理应了如指掌;做好置身的第二个环节,必须深入了解儿童的行为动机,也就是说,什么力量促使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行为,是偶然、还是必然:诸如小麦杀狗事件,必须对其有深度剖析和置身动机的了解,方能做出校长理智、英明的决断;要“顺”儿童之动机审视事件的性质并作出判断。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判断,还需要对接儿童生活,置身于儿童生活,用儿童的生活世界看待发生、易于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包容:简言之,作为教师,要有包容所有学生行为及其“不良”结果的品质和胸怀,诸如“小麦”的校长,要基于分析其行为动机的前提下,再对学生作出如何导引的决定;要有全面分析“不良”行为、能用更高视野和远见看待问题的素养,能用发展性眼光、全息的问题分析方式,理性、客观地看待学生“非常规”思想和行为取向;忌上纲上线,忌一棍子打死,更忌武断的价值判断;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历史性,由于历史条件对人类活动具有制约作用,因此,认识难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也正是这一局限,难以对某些言语或行为作出单一价值判断。
  引领:即为导引学生发展方向;育人,传授知识技能重要,导引发展方向,促进学生自导内生更有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引领,在做好置身、包容的基础上,需要把握三个方面原则:以儿童为中心、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的、以科学适合方法为手段。以儿童为中心,即我们所有的决策和行动,均应充分考虑儿童这一主题,而非其他,离开了儿童,就偏离了育人这一鹄的;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的,就是要求一切行为要以促进儿童的自身发展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这一目标,还需置身于学生角色、考虑学生的学习准备,选取科学、适切的教学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