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作者作为父母的女儿、爱子的母亲以及一个即将步入暮年的普通市民,以她的细腻引领读者去阅读世间冷暖。她没有感天动地且不可复制的传奇故事,她倾诉的仅仅只是自己对于这个尘世的眷恋。她没有引人入胜且催人泪下的情节环环相扣,她所做的仅仅只是将身边常被我们忽略的美好放大,然后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每个人欣赏它们恣意生长绽放的模样。生活中亦难免有无奈与悲哀,她教我们看得见、不逃避,亦拿得起、放得下。她用不缓不疾的语调让我们一点一点将珍惜与感恩的道理刻入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有关兄弟姐妹,龙应台说:“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做各的抉择和承受。”对于家,作者看到温暖之后的苍凉。她说:“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对于幸福,龙应台是这样诠释的:“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我在这里摘录书中我最欣赏的一段话: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远行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我们没有学过。
也许这段话不是本书中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但却是最触动我的一段。想我们现在义无反顾地奔向高考,父母老师口中、以及各类励志读物上都轻松地教导我们笑对挫折,却少有这样一个感性的导师真实而诚恳地告诉我们,跌倒了,可以不开心,可以放声哭,但掉过眼泪之后,你要想好如何平和地将过去以及未来的沙粒研磨成尽可能璀璨的珍珠。
龙应台的文字,可贵之处在于其真实。从《野火集》到《孩子你慢慢来》,到《亲爱的安德烈》,再到《目送》,她的呐喊从不屑于哗众取宠,她的抒情从不会落尽矫情和圣母的窠臼。她不会为了书的纯情而对生命的无奈和社会的晦暗避而不谈,相反,她让我们在别样的温情里,沉重得心满意足。她的文字温暖而不失思考的力量,让我们看到文字无限臻于真实的可能。
我想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世界,真的太需要这样安静平和的文字,来抚平我们内心的褶皱、太需要这样一本书,适合我们在和煦的阳光下阅读。我们常常读一些振臂疾呼、召唤制度改革的批判类文章,然后不求甚解地视本民族为蛮夷;我们常常读一些扑朔迷离的青春类小说,于是被狗血的剧情和忧郁的对白折磨得肝肠寸断……当这些片面与偏激占据我们浮躁的心灵已为时太久,我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打开心扉去迎接这样一本读来让人没有狂喜、没有愤怒、没有任何浓烈的情感贯穿肺腑、只有无垠安静的书。书中随文附有许多作者亲自拍摄的照片,谈不上什么取景技巧,但每张照片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深邃而不可言传。
最后,我想以书中一段最为安宁祥和的文字结束我今天的演讲,愿大家都能够留一本安静之书于心上,闲暇时,细细品尝:“巷子很深,转角处,一个老人坐在矮凳上,戴着老花眼镜,低头修一只断了跟的高跟鞋;地上一个收音机,正放着哀怨缠绵的粤曲。一只猫,卧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