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研修

时间:2014-11-17 10:35:27 投稿:lulu0106 培训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禅意研修
  省历史专家团队  邰兴智
  题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佛教界把修行得道的高僧称为“菩提”,推而广之,人们又把通过学习、钻研,在学问、知识上达到很高层次的人称为“菩提”。在远程研修中, 我便缘结很多指导研修的专家“菩提”,对他们睿智的点评、飞扬的文采和富有禅意的研修,心向往之,左右采之。
  一、“身是菩提树”--研心
  此次远程研修在省会济南,济南属于中国四大火炉之一,夏日炎炎,酷暑难耐。“滂沱汗似铄, 微靡风如汤”,如此环境,我们需要身为菩提研心……
  禅意的研心是,听到夏蝉在枝头肆意地歌唱,嗅到空气中氤氲着七月的花香……
  此次远程研修在假期期间,忙碌的一个学期终于放松了,还要面对六天的“闭关”研修,难免出现烦躁;工作久了,事情多了,学习累了,难免出现怠倦;年龄大了,身体差了,还要全心投入学习,难免出现麻木;纷乱中的我们越来越心浮气躁。如此情境,我们需要静如处子研心……
  禅意的研心是,泡一杯香茗,啜一口清茶,轻轻点一下鼠标,品味教师随笔的精彩,点评学员作业的创意……
  我也有过那种浮躁,也有过什么都学不下去的时候。在日照参加省培时,天气炎热潮湿,我是过敏体质最怕潮气,身体不适,休息不好,三点一线、最少8小时的学习,我当时觉得难以坚持下去,反复的追问自己干嘛来了?为什么弄得这么辛苦?当心底的惰性开始挣扎的时候,曾想离开。我也不断反省自己研修的目的,看到其他老师刻苦的学习, 想想我还有一个身份,培训完成后回到自己的县区要作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全县老师学习,对此深感责任重大。我努力的克制自己,既然拥有了这样的学习机会,就要既来之则安之,既研之则修之。克服惰性的过程确实是异常艰辛,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只要战胜自己,把握好心态,就是生活中的勇者。当我终于神清气爽地重返研修现场静心学习,我的内心也回归了一次,战斗了一次,而且赢了,我暗暗地替自己战斗的胜利而高兴。
  心态要靠自己去掌握、去调整。既然必须要学习,我们选择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抵触?怨艾?苦恼?烦躁?那会是难熬、痛苦、无效的六天!欣然?平和?愉快?舒畅?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研究,那便会是充实、成长、收获的六天!只有从心开始,放下自己、投入学习,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而不是出于被动、草草了事。
  “非宁静无以致远”,研心就需要我们身为菩提树,坐住,拒绝轻飘,沉下,拒绝浮躁。
  二、“心如明镜台”--研学
  说到今年研修第一天的感受,恐怕“晕头转向,手忙脚乱”这样的词儿一定会是大部分老师的首选,各种各样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技术扑面而来,怎能不让人“晕头转向”?学习档案袋、“思维导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题单元规划;新方式、新平台、新操作让人恨不得手脚并用。如此的眼花缭乱,我们需要心如止水研学……
  今年的研修和往年很大不同,形式新,内容多,作业难,是最大特点,也是最大难点。记得第一天开始学习接触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时,也感觉懵了,脑袋大了,心里慌了。眼睛屏幕看着、手里鼠标点着、耳听教授讲着。一会儿看视频,一会儿看台前教授的PPT,一会儿做题,一会儿建立档案袋,一会儿下载安装软件……应接不睱。天哪,恨不得自己多长几个脑袋、多长只手,内容这么多!可一天下来,云里来雾里去,一头雾水!迷茫了,困惑了,什么都不明白,什么都不会,觉得自己好笨,好失败。怎么办?如此的心智迷失,我们需要心如明镜研学……
  回到寝室后,入定、入静、入境……我结合教材和平台上的学习内容,依次把模块一、二的导学、研习、巩固认真的看了一遍。 “用角丈量世界”和“数字造桥”两段视频,我深深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改变与震撼;我明白了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我认识了思维导图,它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把我们的思路打开……随后的研修中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课程专家团队奉献的知识大餐,接受专家的思想引领,认真的听讲,观看专家视频,思考教授提出的问题,记下学习中的要点,倾听各位学员的发言,害怕漏掉一个知识点,随着学习的慢慢展开迷茫之雾慢慢退去,终于对学习的内容建立了一个大致的框架,有了拨云见日的感觉。
  平台上每个模块的学习中都有视频--国家级专家讲解、优秀教师的典型案例,还有课程文本、拓展资源。有的老师急于求成,或在视频播放不流畅时,喜欢走捷径,去看文字材料;也有些老师看了相关视频资料后,就认为可以了,对模块中视频所对应的课程文本、拓展资源,只是匆匆点击一拉而过,或根本不去阅读。其实这些学习材料很丰富,可以很好的辅助你的视频学习,有助于你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因此要从视频、课程文本、课程资源、作业范例一条主线进行学习。认真观看、倾听并适当作一下笔记,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只有这样全面的学才会写出高质量的作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后,我们需要的是习和做,也就是认真根据模板提示完成作业,所记的笔记对于我们写作业帮助很大,当我们有时思路不很清晰时,看一下笔记,会豁然开朗。只要目的明确了,方法正确了,学习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研学,虽然少了睡眠,疲了身体,却让我思如清泉涌,心如明镜台!
  三、“时时勤拂拭”--研行
  远程研修,我们面对的是应接不睱的信息,每天看着屏幕快速地滚动,一转眼又是全新的内容,专家的理论指引,同行的优秀课例,精彩的美文感悟……有老师说,好东西太多了,可是胃有限啊,一时消化不了。不必焦虑,请用好我们的学习档案袋,把一时理解不了或者是觉得非常优秀或者是自己有异议有疑惑的资源分类收藏下来。六天的集中研修是我们学习的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我们需要时勤拂拭--研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通过专业研修,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培训必须契合教师的实际需求,必须改善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心智模式,进而必须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需要坚持不懈--研行。
  今年我省远程研修的设计一个重要变革,就是把暑期的集中远程研修活动延伸到秋季开学之后的校本研修,将暑期集中远程研修与校本研修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协同进行。省、市、县三级课程培训助学团队要继续为校本研修提供专业指导。因此,在这漫长的实践之路上,我们始终要保持旺盛的研修热情,远程研修修的是行动的坚持。 躬行其中让我体会到研修是一个很好的体会自我的舞台,一如演员,登上舞台后,就不再是一个局外人,不可以那样悠闲,不可以无所事事。这时候,自己全力以赴投入的表演,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真美好,感觉到自己也可以做到很好。
  通过这次研修,我明白了,没有深厚的积淀,没有长期的浸沉,何来“腹有诗书气自华”,何来纵横捭阖,驾轻就熟。正如有同行感言:不是每一朵花都能迎风怒放,不是每一块金子都有机会闪光。我是幸运的,这次培训活动,不但使我发掘出了自己的一点价值和长处,也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
  三、“莫使惹尘埃”--研磨
  有效研修必须求真求实。然不无遗憾的发现,有部分学员的作业要么是胡乱拼接的产物,要么是把别人的成果顺手“拿来”为己所用,更有甚者将作业范例照搬下来,做作业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没有自己的思考,敷衍了事,使得作业“惹上尘埃”。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与沉淀,加上对这方面有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要在观看两三个小时的视频之后,马上文思泉涌,一天之内完成一篇优秀的作业,实在是不大可能的。那又如何达到此次研修的目的,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课是磨出来的,好的作业也需要精心打磨。我们需要精心细致--研磨。
  让我们告别浅尝辄止,告别复制粘贴,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从众,不攀比数量,更钟情质量。主题单元体现了中观的教学设计思想,因此在主题层面问题的制定上要用一组开放性、针对性问题,组织、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还要有趣味性,学生才有学习的欲望;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中,情境是为导入学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问题解决提供的可信的具体情境。在研究性学习“游子台湾,你的回家之路还有多远?”情境的创设中,我曾想播放配乐诗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从诗中感受到海峡两岸同胞透露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又想起专家讲的情境最好能够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会感到亲切,能够激发起兴趣,投入精力进行深入地研究。思来想去我先播放歌曲《台湾是我的兄弟》创设氛围,再出示最新新闻,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每篇作业,我都写了改,改了再改,每篇作业都是象爱因斯坦的三个小板凳一样做出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不经历这一次又一次的“打磨”,怎么能使自己的作业精彩呢?
  磨必痛,痛并快乐着、收获着,做茧是辛苦的,但我们迎接的却是羽化成蝶后的华丽与脱俗。我们研磨作业,研磨随笔,研磨人生,莫使惹尘埃。
  态度决定高度,心境决定环境。我将在禅意的研修中,静其心,净其土,囚禁惰性,释放坚持,将远程研修做成心中的“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