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专家团队 张杰芳
一名普通的一线老师,有幸加入省级研修团队,与诸位专家有了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自己倍感珍惜,也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还好,由于参与了四月份高研班的前期培训,在华师大专家的引领下,像蹒跚学步的孩子不断摸索琢磨、探讨交流、反复修改、打磨完善,才初步对教育技术和中观教学设计有了初步的理解。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我们自己先有优秀的作业才能有效地引领学员的学习”。杨守菊老师是我们组的“才女”,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研修指导,她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带领我们团队的老师勇于“潜水”,并珍惜和国家专家胡向武老师面对面的机会,及时请教学习。这不,研修伊始她就把我们两人前期已多次修改模块三和模块四作业,传给胡老师,恳请胡老师指导。经过多次深度沟通交流,反复体会理解胡老师的建议,将又一次修改后的作业分享给了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
于是,就有了16日的13点午餐、17日的零点恳谈,就有了“苔痕上阶绿,阴湿的台阶为什么会变绿”等生活味、开放性、引领性问题;就有《拒绝”筷“了,捍卫绿色》选题有价值、密切联系生活的研究性学习;就有了指标描述更具体、评价更具可操作性等量规开发。
作为杨老师作业的合作者我无疑是受益最多的人,想过、写过、改过、体会收获才更多。作为参与研修的每位一线老师,研修的目的不是学到了多少新观念、新名词,而是希望学到的东西能更多地落脚在课堂上,扎根于实践中。本次研修的方向和往年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也许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多地关注了具体的微观设计,而对教材、课标的统领和有思维价值问题的设计能力及研究性学习的思考的欠缺, 这种思维视界和思维视域的提升开阔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研修生活是很忙、很累的,作业完善是很苦、很烦的,观念改变是很艰、很难的。多次的误过饭点、多次的零点鏖战、多次的考量深虑,多次的失眠脑胀……尽管淌过汗、流过泪,但是我们乐在其中、享受其中。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包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