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参加全省网络研修之始
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 牛晓彬
在于漪老师看来,一副真正让人心醉的教育图画,不是教师站在原地巍然不动,只是深情凝望着学生渐行渐远的背影,眼角眉梢荡漾着欣慰的笑意,而是教师与学生携起手来,互相温暖,一起前行.她说:教师应该"追求生命内在的丰厚,完美,追求诗意的精神家园,让生命的清泉汩汩流淌"(《凝望?钟情倾心精神家园》).她说:"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生命活动,而是以教师的生命激发孩子的生命活力,让孩子一起动起来.春风化雨,生意盎然."(《坚守? 培养一颗中国心》).
读了《于漪与课程意识:让课堂成为生命激荡的现场》一文,我一直在反思我们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一群优秀的教师却不愿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反观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到了一种止步不前的状态,总感觉我们目前进入了一种高原状态,瓶颈阶段,该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找到一个出口呢?
我想,关键还在于创新.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学生不感兴趣,为什么我们原本有激情、有热情的教师也逐渐地在缺失这种激情、热情,变得日益平庸下去,除了受考试、考核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外我以为是我们的创造热情在缺失,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萎顿.试想,假如我们是学生,让我们也终日面对一日三餐单调、重复的饭菜,我们的胃口会如何?
凡是教过毕业班的老师会深有感触,中考试题中完全出自于课本的不过占分值20分,还有100分的内容要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写作就占到50分,可以说是"半壁江山",可大多数学生不愿写作文,为什么?主要是缺乏语言的积累,生活素材的积累,腹中空空如也,自然写不出东西来.而语言和生活的积累主要还是靠阅读获得,只有广泛的涉猎,才会有生活的广度、思想的深度.每接一届学生,我都会在第一节课让他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学语文?学生们七嘴八舌谈论了之后,我会给他们归纳出这样几条:让思想深刻起来,让感情丰富起来,让表达生动起来,让视野开阔起来.
我们常常说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怎么树立?光喊口号肯定不行,这就需要我们真正转变对教材的认识,我们不应只是"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我们用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媒介,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一下整合,不必要按部就班地一课一课地教下去.
这次的全省网络研修正是要我们学习、研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的理念.我的一个初步设想是,将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开设单元系列课:单元导读课(梳理单元每篇课文框架)--精品讲读课(精选一课指导阅读)--自主阅读课(师生推荐课外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文章,作批注,交流阅读感悟)--语文活动与写作课(根据本单元语文综合性活动主题开展活动,写出体验).这样我们剩余的课时就能让学生读书阅览、开展活动.我们教材的每一单元都设计了语文综合性活动,学生也很喜欢上这种课,我们原来也有过精彩的课例,但大多数是公开课上的表演,我觉得应该让它成为一种常态课.另外,多借鉴别人的一些好的做法,如我们备课组的阅读指导课,读写训练课等,任何做法,都是在尝试和坚持中走向成熟的,希望我们语文学科组的老师们不断探索,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从优秀变得更加优秀!可以上网查询一下薛瑞萍老师的相关资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成为像她一样引领学生在书香中享受文字的魅力的人?一个语文教师的魅力就在他的言谈中、思想中,为了让我们的课堂吸引学生、充满魅力,请大胆发挥你的创造力,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互相温暖,一起前行.
让我们在这次研修之路上,且行且思考,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