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2班 姜燕
《诗经卫风》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谦谦君子,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何尝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所谓"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由此可见,"磨"作为一种行为,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长期性、反复性和艺术性.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所进行的研讨活动用"磨课"这个词来比喻,实在是太形象太准确了.
金秋十月,我们2班全体成员按照研修的安排,根据进度,选取了青岛版第五册《归一问题》这一内容进行磨课.回想整个磨课过程,辛苦中有收获,劳累中有欢乐,本次磨课我们经历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一个相对复杂、细致、考究的过程,使得各个层面的老师们都亲身体验了一把"磨课"破茧成蝶的魅力.平时老师们上课一味求稳、求全.久而久之,造成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而磨课这一教研形式恰好为创新的教学和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实践的平台.本次磨课中,老师们为了探寻突破"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模型"这一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为了能让学生从本质上来分析"归一问题"的结构特征,我们组的老师们绞尽脑汁: 利用图形表示整理信息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吗?对两种解决方法怎样概括整理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吗?有没有引起学生在思维上的碰撞……在我们的观课评议会上,每一位观课老师都做了精彩的评课,特别是指导教师郑秀真老师更是站在一个高层面上有理有据的为我们做了典型发言.老师们各抒己见、对事不对人,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毫无保留的与大家共同分享,在指出上课教师不足的同时,更多的是提供宝贵的、切实可行的建议,认真斟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用性,认真考虑每一个练习拓展活动的可操作性……经过探讨,我们决定采用梳理信息、提出问题--自主整理,探究策略--概括整理,对比思路--观察分析,建构模型这样的流程,使学生理解了通过"每份数、份数、总数"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各位老师的修改下,教案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清晰.
在课堂实践时,我们又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第一次试课时,负责上课的常老师因开放性的教学,归一问题模型的构建,在解决问题的环节耗时太长,而未能完成后面的练习.课后,老师们马上聚在一起分析问题,探求解决的办法.第二磨时,常老师不畏失败,继续尝试,遗憾的是因学生的基础问题仍只完成了前两关的练习.第三磨前,老师们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从各个教学环节的分析中,讨论时间到底浪费在什么地方.常老师并未因前两磨而放弃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探索解决策略.教学中,常老师利用完整的教学情境、精炼准确的问题和收放自如的课堂调控,使整个教学不枝不蔓,从而顺利的解决了各个教学任务.我们感受到了从备课到课后反思总结全过程的精细化研究,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解决的.老师们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的打磨课程,这种感觉真好!
历时六周的磨课,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以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华丽而又神秘地开幕,让我在懵懂、不知所措;兴奋、不辞疲倦中摸索前行.一位专家曾对课堂教学做了这样的精辟阐述:没有一生的心血,哪有瞬间的精彩.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用心"磨课"是多么必须和重要啊.通过实际的磨课环节,我们成长了.蝴蝶的成长需要破茧而出带着艰辛的汗水蜕变出美丽的身躯!作为年轻教师,我们的成长也需要"磨",在"磨"爬滚打中的成长.在研修的路上一同前行,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