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

时间:2014-12-08 10:05:32 投稿:向日花葵123 培训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蜕变
    烟台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姜秀珍
    磨.印象中小时候爷爷在生产队场院旁边,光线昏暗的小屋里一圈一圈地推着磨碾大豆,粒粒浑圆饱满的豆子被碾的粉碎后,奶奶回到家锅上一把锅下一把地熬.一会功夫,锅里沸腾起一堆堆泡沫,让小时候的我禁不住用嘴去吹.这时,你就会闻到大豆的清新醇香弥漫了整个屋子,喝上那么一碗原汁原味的豆浆,从口到心都是香香的、美美的.
    磨课,给了我一个推动石碾子的主角活.在一轮轮不停的转动中,也磨砺锻炼成长了我.期中的艰辛不必说,最值的一提的是.大家的推动成就了一个脱胎换骨全新的我.自己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对识字教学这一块,更是经历了从集中识字转变到分散识字的飞跃.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习惯于集中识字.总是觉得集中识字干脆利索,并在长期的低年级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整套路途:一、圈画生字;二、师生领读;三、去掉拼音读;四、交流识字方法;五、把生字放回文中读;六、同位检查.自己总认为这样的识字方法,学生易于掌握,教师便于检查,用起来得心应手.所以,虽然平时领导一直强调随文识字,但我的内心一直还是不肯接受,总是觉得自己的这套方法简单快捷,收效好.
    怎知在磨课的过程中,第一次备课上课后,在研讨过程中,老师们毫不客气地提出我应当改进的地方,将集中识字改变为随文识字.面对大家的炮轰,我振振有词:"我觉得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孩子掌握生字的."陈燕主任向我提出:"这样集中识字,孩子对生字的意义和使用掌握不到位.对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使用不是太清楚."李老师说:"就比如那个献字,你们班的学生是认识了这个生字,但是这个献体现了一种郑重恭敬的态度.离开了课文中的那句话,学生就体会不出这个字蕴含的这种态度.".王希英老师说:"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识字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又利于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啊,平时在教学中,我就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认识这个字,但是不会用,写句子的时候用不对,恐怕根源就在这里.
    放弃用顺手的东西真有点舍不得.就在我彷徨时,陈燕主任又向我推荐了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模式研究,让我好好学习.这可真像是春旱中的及时雨,迷茫中的一盏灯.拿着这本书,我如春苗遇甘霖,废寝忘食地读了起来.通过学习,我被斯霞老师的观点所折服,也切实认识到自己以前观点的错误.幸运的是,恰在此时,我们组老师的磨课研讨引起了国家级专家沈大安老师的关注,并在省简报上给以具体明确的指导.他的一席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心:"现在不少老师喜欢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提取出来集中教学,看起来头绪简单,操作也比较方便,但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显得不足.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处于一定的语境中.随文识字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识记和理解生字的意思,把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一举多得.
    沈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信心百倍,给了我推动石碾子转动的力量.我立刻将原来的教案推翻,重新备课.结合斯霞老师的一些方法,我把集中识字分散的课文当中,随文识字.寓识字于阅读活动当中.初读阶段: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孩子凭借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解字义,体验着识字的快乐.生字因纳人课文的语言环境而立起来、活起来,儿童也体验着进步的快乐.所以,在检查孩子预习时,不少孩子的生字能够全部认下来,表现出对识字极大的兴趣.精读阶段:儿童结合课文关键词句的品析感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字义,将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将理解字义与认识事物相结合,体验着发现的快乐.比如,在认识"献"字,我先让学生朗读诗句,"田野献上纪念黄的果实",再结合诗句,出示"献"字的演变过程,从而让孩子体会出"献"字所蕴含的郑重,恭敬的含义,从而体会到大家对祖国妈妈的尊敬.再读诗句的时候,就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读出了感情.熟读整理阶段:儿童结合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用结合"里体验着创造的快乐.在学完课文后,我又安排了一首小诗.这首小诗里,包含了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全部生字.这样,孩子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又一次复习巩固了生字,而且,比起单纯复习生字,学生兴趣浓厚.牛刀小试,老师们回到办公室就给叫了好.不知道是大家的鼓励推动了我前进,还是我的成功让老师们看到了希望,那些日子里我们研一组就整天在一起"过日子了".
    在一遍又一遍研读资料中,在一遍又一遍修改教案中,在一遍又一遍研讨交流中,我和我的《欢庆》一课,如那黄豆,被大家细细打磨,经历了一番番蜕变,终于呈现给大家一碗香喷喷的豆浆.
    欢迎观看我和我的团队磨的《欢庆》一课,愿它带给你的是原汁原味的豆香,给你那么一点点绿色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