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之际我读了《走在孩子后面》,深深的被这本书吸引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那么真实,离我们其实很近。内容更让人感受颇深。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该多听听孩子自己心声,我觉得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应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书中60多个案例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是第三个故事里,作者提到了我切身有体会的“网瘾”,虽然说儿子没有书中虎迪“玩了8天8夜···”的严重现象,但是或多或少也有因为玩游戏而荒废学习或不愿出门愿意“宅”家的情况,蔡老师写了一段话:网瘾好比现代文明的魔咒,孩子一旦沉迷其中,天空也就没有了,因为他根本不看云彩;夜晚也没有了,因为他根本不看星月;甚至大地也没有了,因为他无视桃花灼灼和秋水悠悠,无视大自然一切生机勃勃的生命现象。···真的,自从儿子喜欢玩游戏以后,叫他出门玩没兴趣,没有朋友来也没关系,家里没人给他烧吃的也没关系,说方便面就可以解决,这其实已经开始不看云彩不看星月了,任由父母说的外面的世界天花乱坠也不为所动,现代文明病已显而易见。这个故事的最后写着虎迪的最后对话:因为是妈妈,所以不放心。家教的误区在中国家庭中普遍而真实的存在,我们更多在意的是孩子的分数,当儿子顶撞我说中国教育的悲催是应试教育时,我很震惊,儿子那么小,却因为切身体会喊出这样一句痛苦呻吟,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竟无能为力,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在乎孩子的分数,但只是浅层的,一旦孩子考个50、60,甚至更差,我还是会发飙的,因为从根本上无法铲除焦虑。家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作为家长我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做不到大智慧,但是多看看这样的书籍至少对孩子会宽容一些。走在孩子的后面,我们都需要修炼。
书中《深入寂寞》的故事给我的震撼也很大。寂寞的男孩,讲狗的故事,孩子需要倾诉,黏在蔡老师后面,甚至跟进卫生间,不停地说。而蔡老师的倾听,就像巴林学院的小林校长。为什么孩子这么多话不肯说给家长听呢?因为家长根本就没耐心听,认为孩子说的是废话,疯话。中国的孩子幼时最需要倾听的时候,家长不曾舍得时间听(有很多是认为没必要),当孩子长大了,家长想要和孩子交流,孩子嫌唠叨,少一种融洽。节假日团聚,也是各玩各的,孩子闷在房间玩电脑,埋头看手机,也不愿和父母交流。反思我自己,傍晚放学的时候,孩子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学校里的,班级里的趣事,老师们讲课时的故事,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我经常是脑子里想着自己教学上的事情或是去菜场买些什么菜对他的倾诉以“嗯,嗯”敷衍了事。尤其是睡前喜欢听我讲故事。而我光顾自己看书、发呆,恳请他自己玩儿,不要打扰妈妈。终老的时候,我们将来所受的精神惩罚,都源自我们当初对孩子精神需求的漠视啊。“孩子像河流一样唱着歌流去,冲破所有的堤坝。但是,父母却如山峰那样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些形为怪异的孩子,一些品行让人担忧的孩子,或许有他成长环境各种各样的因素,譬如父母的认识和素养很关键。但一些看上去,听起来都很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经历照样让我们担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中小学,究竟在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我们作小学教师的,我们做父母的,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不至于到高中毕业就成了“强弩之末”?我们的孩子中,有太多人没有从家长的言传身教中获益。富裕的物质生活,掩盖不了精神的荒芜和贫瘠。面对问题学生时,我们常常责怪他们不懂得尊重、缺少怜悯心,哀叹善良和悲悯也渐渐远离他们。小孩的心其实一直是敞开的,他们的心开始就是向一扇窗户门开打开的小屋,随着成年,出于保护,他们的一些窗户和门渐次关上了,他们变得狭隘和固执。为此,他们更承受更多的生命之苦。当他们受苦之后,他们去找寻解脱和自由。而那个解脱和自由的过程,其实又是打开那心的窗户和门而已。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些事,那么在我们教育和影响小孩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让他们心的窗户和门少关闭。让他们看到令他们害怕的,和我们从前自己害怕的情况一样,多是一些虚假不真的假象。现在社会纷繁芜杂,允许个性张扬的同时,也会留下许多弊端,即太过自我而忽略了为他人着想。这可能是社会进步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孩子在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也承担了自由带来的异化。亲情、安全感慢慢丧失。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我们能为这样的现象做些什么,这成了比交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难题。
看着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我惊讶于老师的毅力,能如此用心记录。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遇到各式各样的学生,从触目惊心到坦然面对,我们也在逐渐成长。把孩子的现状记录下来,供自己和别人一些思考,这也是一个贡献。《走在孩子的后面》确实值得一读。
书中60多个案例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是第三个故事里,作者提到了我切身有体会的“网瘾”,虽然说儿子没有书中虎迪“玩了8天8夜···”的严重现象,但是或多或少也有因为玩游戏而荒废学习或不愿出门愿意“宅”家的情况,蔡老师写了一段话:网瘾好比现代文明的魔咒,孩子一旦沉迷其中,天空也就没有了,因为他根本不看云彩;夜晚也没有了,因为他根本不看星月;甚至大地也没有了,因为他无视桃花灼灼和秋水悠悠,无视大自然一切生机勃勃的生命现象。···真的,自从儿子喜欢玩游戏以后,叫他出门玩没兴趣,没有朋友来也没关系,家里没人给他烧吃的也没关系,说方便面就可以解决,这其实已经开始不看云彩不看星月了,任由父母说的外面的世界天花乱坠也不为所动,现代文明病已显而易见。这个故事的最后写着虎迪的最后对话:因为是妈妈,所以不放心。家教的误区在中国家庭中普遍而真实的存在,我们更多在意的是孩子的分数,当儿子顶撞我说中国教育的悲催是应试教育时,我很震惊,儿子那么小,却因为切身体会喊出这样一句痛苦呻吟,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竟无能为力,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在乎孩子的分数,但只是浅层的,一旦孩子考个50、60,甚至更差,我还是会发飙的,因为从根本上无法铲除焦虑。家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作为家长我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做不到大智慧,但是多看看这样的书籍至少对孩子会宽容一些。走在孩子的后面,我们都需要修炼。
书中《深入寂寞》的故事给我的震撼也很大。寂寞的男孩,讲狗的故事,孩子需要倾诉,黏在蔡老师后面,甚至跟进卫生间,不停地说。而蔡老师的倾听,就像巴林学院的小林校长。为什么孩子这么多话不肯说给家长听呢?因为家长根本就没耐心听,认为孩子说的是废话,疯话。中国的孩子幼时最需要倾听的时候,家长不曾舍得时间听(有很多是认为没必要),当孩子长大了,家长想要和孩子交流,孩子嫌唠叨,少一种融洽。节假日团聚,也是各玩各的,孩子闷在房间玩电脑,埋头看手机,也不愿和父母交流。反思我自己,傍晚放学的时候,孩子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学校里的,班级里的趣事,老师们讲课时的故事,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我经常是脑子里想着自己教学上的事情或是去菜场买些什么菜对他的倾诉以“嗯,嗯”敷衍了事。尤其是睡前喜欢听我讲故事。而我光顾自己看书、发呆,恳请他自己玩儿,不要打扰妈妈。终老的时候,我们将来所受的精神惩罚,都源自我们当初对孩子精神需求的漠视啊。“孩子像河流一样唱着歌流去,冲破所有的堤坝。但是,父母却如山峰那样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些形为怪异的孩子,一些品行让人担忧的孩子,或许有他成长环境各种各样的因素,譬如父母的认识和素养很关键。但一些看上去,听起来都很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经历照样让我们担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中小学,究竟在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我们作小学教师的,我们做父母的,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不至于到高中毕业就成了“强弩之末”?我们的孩子中,有太多人没有从家长的言传身教中获益。富裕的物质生活,掩盖不了精神的荒芜和贫瘠。面对问题学生时,我们常常责怪他们不懂得尊重、缺少怜悯心,哀叹善良和悲悯也渐渐远离他们。小孩的心其实一直是敞开的,他们的心开始就是向一扇窗户门开打开的小屋,随着成年,出于保护,他们的一些窗户和门渐次关上了,他们变得狭隘和固执。为此,他们更承受更多的生命之苦。当他们受苦之后,他们去找寻解脱和自由。而那个解脱和自由的过程,其实又是打开那心的窗户和门而已。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些事,那么在我们教育和影响小孩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让他们心的窗户和门少关闭。让他们看到令他们害怕的,和我们从前自己害怕的情况一样,多是一些虚假不真的假象。现在社会纷繁芜杂,允许个性张扬的同时,也会留下许多弊端,即太过自我而忽略了为他人着想。这可能是社会进步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孩子在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也承担了自由带来的异化。亲情、安全感慢慢丧失。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我们能为这样的现象做些什么,这成了比交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难题。
看着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我惊讶于老师的毅力,能如此用心记录。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遇到各式各样的学生,从触目惊心到坦然面对,我们也在逐渐成长。把孩子的现状记录下来,供自己和别人一些思考,这也是一个贡献。《走在孩子的后面》确实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