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的眸子 杜卫东
优优是我退休后结识的第一个小朋友。他是早市卖菜女的孩子,剪一个盖儿头,穿一身泛白的牛仔服。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充满好奇;黑葡萄一样的眸子天真无邪,仿佛一潭清澈的泉水,能让你的心沉进去。
算是机缘巧合,那夭我在家门口的街心公园散步,见一个小男孩儿在前面走,天性喜欢孩子的我赶上去拍了一下他后脑勺。男孩儿回眸一笑,目光纯净如水。我问:“你叫什么?”“优优。”“几岁了?”“五岁。”“给我当孙子吧?”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他停住脚步,很认真地用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拒绝道:“不行啊,我有爷爷了。”我笑了:“那……就叫我干爷吧。”他煞有介事地歪头做思考状,少顷,似乎觉得这个折中方案还不错,就眨眨眼说:“干爷?好,就叫你干爷吧!”
从此,我们成了朋友。
散步时遇到他,小家伙总会陪我走上一段。通过优优,我认识了妞妞、小胖儿、大牛和孟虎。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他们的双眸是那么纯洁,那么清澈,那么让人心醉。我懂了,孩子之所以被称为天使,或许就是因为那一双纯洁无瑕的眸子吧?相对成人世界的龌龊与欺诈,他们的双眸就是上天为我们点亮的雪谷明灯,在寒风凛冽的情感世界,向我们传递着美好与希望!
说是早市,其实要到午后两点来钟才收摊儿。因为房租便宜,他们的家都在城乡接合部,从城里赶回去,已到了吃晚饭的光景。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两顿饭怎么成呢?有一天优优陪我散步,路过我家时,我随手一指,说:“干爷就住在这栋楼的1单元702号,你们要是中午饿了,可以去找我啊。”
其后两天我因故没去散步,第三天临近中午听到有人按门铃。“谁呀?”没人答话,却听见有意窸窸窣窣的声响。隔着门镜一看,哈,原来是优优带着妞妞、小胖儿、孟虎来了。我急忙开门,小东西齐声叫:“干爷!”厨房里的太太闻声出来,一看这阵势就明白了,但是没有多准备饭啊,吃什么?我想了想,孩子们五湖四海的,蒸点米饭,炒个鸡蛋西红柿吧,南北皆宜。吃完饭,妞妞要看动画片,小胖儿要玩电脑,优优和孟虎则在客厅里玩起了骑马打仗。像是一壶滚开的水,家里顿时热闹起来。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逝去的岁月——有纠结,有烦恼,但更多的是快乐与温馨。
没想到,风云突变,形势急转直下。第二天,孩子们见到我不再干爷干爷地叫着扑上来,而是目光闪烁,视同路人。小胖儿和孟虎甚至还快步离我而去。经过早市门口,我看到了优优,优优也看到了我,他有些迟疑,想走又停下脚步,咬了咬嘴唇说:“干爷,妞妞的妈妈、小胖儿的妈妈,还有我的爸妈都说你是坏人,会把我们卖掉,不让我们和你接近。”
瞬间,我的心拔凉拔凉的,我真想拽上优优去找他们的父母论理。我又一想,如今拐卖、伤害儿童案高发不下,父母们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我转身离开,走出没几步,听见优优叫了一声:“干爷!”回头望去,见他站在那里怔怔地望着我,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依然充满好奇。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黑葡萄一样的双眸上笼罩了一层令人心碎的阴霾。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活泼可爱、纯洁无瑕的孩子的形象。
B.优优带着小朋友们到“我”家里吃饭,“我”“有纠结,有烦恼”,但“我”仍然特别欢迎他们的到来。
C.文章语言质朴生动,“拔凉拔凉的”等口语运用得当,写m了“我”不被人信任的心理。
D.优优等小朋友的父母们不让孩子跟“我”交往,并不一定就认为“我”是坏人,但家庭环境使他们不敢让孩子完全信任他人。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眸子”的理解。(5分)
6.对于文章的体裁,有人认为是散文,有人认为是小说,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
4.D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由最后一段“如今拐卖、伤害儿童案件高发不下”可知是社会现实使父母们不敢让孩子完全信任他人。
5.①“眸子”是行文线索。从单纯无邪到笼罩着一层阴霾,全文围绕“眸子”行文。(2分)②“眸子”反映了孩子内心世界的纯净,传递了孩子世界的美好与希望;(1分)“眸子”的变化,反映了文章的主题:成人世界的龌龊与欺诈,给孩子的世界蒙上了阴影,社会需要信任。(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可以结合文本中几次对优优的“眸子”的描写,从情节安排和主题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6.示例一:我认为是散文。①散文强调真实性与抒情性,本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字里行间充满感情。②本文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借“我”和优优等小朋友的交往片段,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③文中的“我”是作者自己,围绕“眸子”,写了“我”和优优的故事,还写了其他孩子,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示例二:我认为是小说。①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本文以当下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我”和“优优”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②小说强调虚构性,选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本文描写了“我”和优优等小朋友的交往片段,是在现实基础上的提炼。③第一人称“我”在小说中并不一定指作者,这种设计可以更方便地叙述故事,更具有真实性。
(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散文和小说的典型区别,表现在前者强调真实性,后者强调虚构性;前者的叙述者常常是作者本人,后者则并非如此。另外,小说对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均有更高的要求。依据上述内容,结合文本整理即可。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