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阅读附答案

央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阅读附答案

  央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5分)

  参考答案

  7.A(B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材料二寓贬于褒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8.BC(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 要求,没有根据)(每选对一项给2分,共4分)

  9.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 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分,任答二点即可)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 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 视观众走进《朗读者》。(3分,每点1分)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