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我为避武斗,至巴山某处。其地名梓檀,处山岚之巅,有一小学、一供销社、一屠户杀猪卖肉,瓦房十余间。白日里四乡儿童前来就读,四周农民来称盐割肉,入夜则十分荒凉,但见山峦起伏,衰草遍地,金风瑟瑟,古道蜿蜒,使人陡生无限凄凉。
屠夫生得高大黑壮,面目狰狞,袒胸露背,说话也恶声恶气,买肉的人,从来不敢与其论短长。当时唯我少年无忌,直呼其土匪。他反倒十分喜欢我,常破例给我多割一些肉。
屠夫好猎,每次出去,他身背八尺鸟铳,带十来只猎犬,一路吆喝惊得鸟飞兔走。一日,屠夫捕得一鹰,兴奋若狂,大呼小叫.叫我去看他熬鹰。
那只鹰个大体雄,爪劲嘴利,双翅展开,足有三尺。屠夫选择了一块空地,立起一根柱子,用铁链锁住鹰腿,然后扔些鸡、雀之类,鲜嫩血淋,诱鹰四面扑食。然而这些东西又始终离鹰有一定距离。鹰被铁链锁住腿,始终扑不到那些肉食。屡扑不中,便用嘴猛啄铁链,啄得嘴破血出,仍无济于事。鹰遂啄扑如狂,长啸不止。而屠夫则在一旁冷酷地看着,嘴角隐含着一丝讥讽的冷笑,一边饮酒,一边把那些食物丢过来扔过去,以此来激怒鹰。
入夜,屠夫在四周点燃篝火,映得鹰眼前一派红光,鹰得不到半点休息,反而受到热浪的阵阵炙烤。鹰躁动不止,把一腔怒火转向屠夫,屡屡向屠夫扑击。屠夫则一边冷笑着,一边继续用肉和水挑逗鹰。如此两昼夜,折磨得鹰长啸怪叫不已。屠夫也因两昼夜未合眼,双眼布满了血丝,灼灼的目光令人望而生畏,连那些屠夫养的赶山狗也吓得跑得远远的,不知在什么地方躲了起来,根本不敢露面。
到了第三日,鹰和人都已疲惫不堪。屠夫却强打精神,挑逗不止。鹰则怒目环视,对人发动一次次进攻、扑击。此刻屠夫已将肉和水放在鹰面前,鹰伸嘴可及,但它连看也不看,只与屠夫纠缠对抗。鹰此时的长啸已经嘶哑,每啸扑时,必有血从嘴里喷出,滴在羽毛、泥地上,点点滴滴,殷红斑斑。
第三天夜里,屠夫不再挑逗鹰。鹰带着泥土血迹,在篝火热浪熏烤下,已站立不稳,双翅垂落,但仍不食不喝,只是用嘶哑的嗓子一阵阵长啸,啸声撕开浓密而坚固的暗夜,传得很远很远……到了下半夜,鹰不再叫了,人和鹰都静了下来,双双对峙,用眼睛互相盯着……鹰如有所思,终于避开屠夫灼灼的目光,把眼光投向暗夜、群山。
屠夫此时,便手持肥嫩的斑鸠肉,走到鹰前。鹰既不扑击,亦不闪避,只把头扭向别处。此时,屠夫伸出手来,用手轻轻拂着鹰头、颈项和背羽,把肉递至鹰嘴前。鹰仍犹豫着。屠夫则继续用手抚摸着鹰,嘴里喃喃地不知说了些什么,尔后,便是长久地沉默。
此刻,万籁俱寂,只有篝火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一缕缕轻烟,袅袅上升,消融在星光闪烁的深黛色的夜空中,四周的群山黑压压地耸立着,松咽泉吟,深邃而神秘,有清凉的山风拂过,带来山林清新的气息。
屠夫抚摸着抚摸着,突然喉咙里咕噜咕噜一阵响,全身和手一阵阵战栗,嘴张翕着,眼里渗出了几滴混浊的泪花来。我的心为之一动。鹰似乎也注意到了,它扭过头来,目光灼灼,盯着屠夫,许久未动。此刻,黎明正在到来,长空无云,深邃而诱人。山林里,有鸟雀在自由欢快地呜唱,风送来一阵阵青苇子和野花的芳香……终于,鹰仰天长啸一声,一抖颈子,啄下了屠夫手中的肉,吞食起来。
鹰屈服了。
我的心一阵颤栗,想到了山外那一团乱糟糟的世界……望着鹰狼吞虎咽地吞食和喝水的情景,突然觉得,心头所积的许多愤懑,都消融在这山野的黎明之中了。
一晃十年,我再次回到梓檀,却不见屠夫的身影。姨母告诉我,就在我走后的第二年,趁屠夫不注意,猛扑下来,抓瞎了屠夫的一只眼睛,然后,长啸一声,竟归山林去了。屠夫自此精神日渐衰颓,身体也垮了,去年郁郁而死,就葬在当年熬鹰的草坪上。
我来到草坪,荒草丛生,掩住了屠夫的坟堆。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正芬芳着,四周很静寂,只有风轻轻地掠过。突然我听见一声长啸,只见一只鹰在草坪上空盘旋。正是当年屠夫训的那只鹰。难道,它也认出了我?我正疑惑,却见那鹰一奋翅,向高空飞去,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猛然,那鹰一收双翅,头冲下,如一块石头般跌落下来。鲜血从它嘴里汩汩流出,滴落在地上,并慢慢地渗进泥土里。我把鹰的眼皮合上,埋在屠夫坟旁,在那儿呆了许久许久。
其时,夜如流动的液体,悄悄地漫过来,溢散在四周,继而,仿佛在严寒中渐渐地凝固起来,隐没了山谷、树林,也隐没了连绵起伏的山岗。
第二天,我便离开了梓檀,再没回过那里。
(有删改)
15.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以“我”为线索人物回顾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生动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熬鹰”过程,并以此表现了对丑恶人性的鞭挞。
B.屠夫狩猎时喜欢一路吆喝,惊得“鸟飞兔走”,可见其张扬狂放;而熬鹰时渗出的“混浊的泪花”,则流露出内心的愧疚、怜悯等复杂情绪。
C.“鹰如有所思,终于避开屠夫灼灼的目光,把眼光投向暗夜、群山",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鹰明白自己处境后的无奈。
D.小说结尾对“夜"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自然的幽深与神秘,也与“鹰”自杀的悲剧情节相呼应,烘托出苍凉沉寂的悲剧氛围。
E.故事虽然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偏僻山村,但人和鹰的对峙却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相契合,从而使小说具有了更为丰厚的内蕴。
16.屠夫是怎样“熬”“鹰”的?请简要概括其过程。(4分)
17.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如何理解题目“熬鹰”中“熬”字的含义?(4分)
(2)文中画线部分写到:“山林里,有鸟雀在自由欢快地鸣唱,风送来一阵阵青苇子和野花的芳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从作品看,“鹰”的逃归山林和自杀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情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此加以探究。(6分)
阅读附答案
15.(4分)A C(A项”对丑恶人性的鞭挞”理解不当;C项”细腻的心理描写”错误,当为神态描写)
16.(4分)①故意激怒,耗其体力;②挑逗折磨,挫其锋芒;③抚摸安慰,缓和气氛;④动情落泪,收服雄鹰。(答出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7.(8分)
(1)(4分)①驯服鹰,是对鹰体力和心理的煎熬;②是对生命尊严的折磨与摧残。(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①表现自然的美好,与鹰的处境形成反差,反衬鹰被迫屈服的无奈与痛苦;②表现了鹰对自由的渴望,为下文鹰报复屠夫的情节作铺垫。(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6分)
答案示例1:
内涵更丰富。鹰抓瞎屠夫眼睛后逃离,是对禁锢的回击和解脱,表明生命的尊严是不能被践踏的。而鹰自杀在屠夫坟前,则表明鹰和屠夫之间有着微妙的惺惺相惜的情意。屠夫因为鹰的离去郁郁而死,鹰最终因屠夫之死而坠地身亡,他们之间的契合显示出自然万物的灵性,是生命之间相互敬重的写照。
答案示例2:
构思更新巧。一是交待了屠夫与鹰的最终命运,结构更完整;二是以看似不合常理的情节与前文形成反差,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鹰抓瞎屠夫的眼睛,与鹰忠诚的性格相违背,却与鹰的本性一致;此外,鹰最终自杀的情节看似荒诞,实则表现出自然生命的灵性。这样写更增添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答案示例3:
形象更丰满。屠夫因为鹰的反抗和逃离郁郁而死,表现出他在强悍外表之下柔软的内心;鹰最终啄瞎屠夫的眼睛逃归山林,凸显了鹰不甘屈服的形象;而最终鹰自杀于屠夫坟前,可以理解为对屠夫情谊的报答。巧妙的情节安排,凸显了”人”和”鹰”的矛盾性格,更加真实、动人。
(观点明确且有分析,1分;能结合文章合理分析,2分;分析透彻流畅,3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返回首页>>
上一篇:再忆萧珊 巴金阅读附答案
下一篇:绝鉴 何一飞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