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鲍勃•迪伦
郝巍
鲍勃•迪伦出生于1941年5月24日,他本姓齐默尔曼,是个来自明尼苏达州希宾小镇的犹太男孩。少年时就开始接受美国乡村音乐、黑人音乐的熏陶。
从故事的开始,迪伦就打算隐藏自己的身份。他曾回忆说:“我所有的事就是写和唱,还有在纸上涂抹小画。让自己消融到看不见自己的场景中去。”很快,美国传奇男星詹姆斯•迪恩和猫王的摇滚乐成了他的“新宠”,他隐藏自己的手法多了起来。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迷上了垮掉派诗歌和民谣音乐。他想成为一个民谣歌手.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名字改成“鲍勃•迪伦”,并且给“迪伦”编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南方身世――少年时他所听的很多黑人音乐大师都是来自南方。
改名之后.迪伦无意中读到民谣歌手伍迪•格里斯的自传小说。读罢,迪伦立刻把格里斯当成这辈子最重要的精神偶像,当他听说格里斯患上不治之症住院后,立刻决定去纽约看望他。也从此开始自己的音乐流浪之路。迪伦初抵纽约时,这里的民谣群落正经历第二次民谣复兴运动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他和民谣伙伴们展开了一场对古老歌曲版本的搜寻,写歌时,歌里容不下半点“新意”。即便这样守旧,迪伦遣词造句的天赋也绽放出来。
在上世纪60年代,当民谣承担起“抗议”之声的作用时,迪伦把诗歌的形象和韵律写进歌词。一首抗议歌曲开始承载更多的讯息和意味。1963年,他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了抗议之声中传唱最广的歌曲。迪伦作为一位民谣“先知”被推至大众视野,他成了一位明星。
很快,迪伦就开始追寻身份的变换。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他首次换上了一把电吉他。把民谣和更为强烈的摇滚结合起来。然而,这一次,他却是被台下观众的嘘声轰下去的,因为对于欣赏纯净民谣的人来说,电吉他太大逆不道了。迪伦成了一个“叛徒”。其实,早在当《答案在风中飘》成为翻唱热门时,对迪伦自己来说,一切就开始变味了――从某种层面,流行就意味着民谣抗议之声的终结。
迪伦从来不会去追求他人的认同感。被民谣信徒爱着、恨着的他,没有放下过对摇滚乐的热情。相反,他洞察着音乐领域的变革契机:摇滚乐不痛不痒的歌词成了一种束缚。于是,他把诗歌的书写带进了摇滚乐。迪伦成为为摇滚乐注入灵魂的人,摇滚乐所能传递的讯息不再有局限。
同时,诗歌、嬉皮生活释放了他本性中的更多维度。他在迷幻剂导致的癫狂中继续写作。这个语言的天才收集和拼贴一切美国生活中的语言碎片,把他们揉成一团。他的歌词不再只是歌词,而是时空交错的舞台,那里复活了无数古老美国的形象,幻影重重。这样的歌词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阅读附答案。出现在彼时充斥商业主义陈词滥调的美国,投射在历经战争恐慌的心灵中,自然寓意深刻,诗意盎然。
后来的歌手们,每个翻唱版本都获得成功。这不得不说是迪伦写作的另一种成功。他善于隐藏故事的完整性,让歌词像是片段影像的闪回,真实、自然,却又带有一点神秘,让听者感到不解、好奇。这种语言,人们更容易从情感面来感知,跨越空间、时间,人人都能感同身受。
上世纪70年代,迪伦退隐农村,一度“改邪归正”。他成了基督徒,安心于家庭,生活中除了音乐就是《圣经》,对外界的纷纷扰扰毫不关心,“当年我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现在我更是个局外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迪伦冲出江湖。1997年一场大病过后,年过半百的他再次攀上高峰――专辑《被遗忘的时光》拿下格莱美年度专辑奖;2001年拿下奥斯卡电影金曲奖;2004年凭借自传拿下普利策奖。
他成为唯一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奥斯卡奖、格莱美奖的“大满贯选手”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
(选自2016年10月26日《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0月13日,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颁奖词如是说:“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②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柏琳《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描述、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第二次民谣复兴运动期间,迪伦迷上了古老的歌曲版本,写的歌里也容不下任何“新意”,但“守旧”中其实有新的诗意表达。
B.整篇文章写的是“局外人”鲍勃•迪伦,实际上作者也是从另一种意义上的“局外人”身份对鲍勃•迪伦进行定义、剖析、调查、检验等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阅读附答案。
C.《答案在风中飘》使迪伦作成为明星,但对迪伦却意味着他使抗议民谣承载的“更多的讯息和意味”逐步丧失,所以他迫切的寻求改变。
D.在种族歧视现象严重美国,迪伦的犹太身份受到歧视,这使他将自己“隐藏”起来甚至更改名字并编了有模有样的南方身份。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年轻的迪伦崇拜民谣歌手格里斯,所以当格里斯患上不治之症时,迪伦就匆忙赶赴远方的都市,这件突发事件后来导致他走上流浪之路。
B.民谣信徒爱迪伦在民谣方面的天赋。也恨他对民谣的“背叛”,然而迪伦毫不在乎这些人的认同,而是将存在不足的摇滚作为发展契机。
C.迪伦是个“大满贯选手”,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在充斥商业主义和战争恐慌的美国,他也曾行为放荡,这就有了后来的所谓“改邪归正”。
D.迪伦的歌词善于隐藏故事的完整性,这样恰好就会让听者感觉不解和神秘,使人容易从情感方面感同身受,也就很容易被翻唱成功。
6.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对鲍勃•迪伦的描述可以概括为“身份多变”,迪伦对自己的评价则是“局外人”,你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12分)
4.D (“受到歧视”原文无据。迪伦“隐藏”自己和更改名宁、编造身世都是因为音乐而不是被歧视。)
5.C (A项错在“这件突发事件导致他走上流浪之路”,“导致”有强加因果的嫌疑,而迪伦走上的也是“音乐流浪之路”。B项错在“然而迪伦毫不在乎这些人的认同”。原文只是提到他“不追求让人的认同感”,并不是毫不在乎”。D项错在“也就很容易被翻唱成功”,其中的“很容易”原文无据,并且歌词的“隐藏故事的完整性”与翻唱成功没有明显因果关系。)
6.“身份多变”指的是鲍勃•迪伦具有复杂多样的人生角色,是无数矛盾的集合体,但归根结底,是不断超越自我的体现(1分)。比如他开始在写和画中隐藏,后来在摇滚乐中隐藏自己,即使成为民谣明星,他依旧追寻身份变换。到后来获得音乐、奥斯卡、普利策奖等,均是如此(1分)。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