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阅读附答案

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阅读附答案

  周朝初期的礼乐为氏族贵族所专有,礼乐传授在官府,亦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代,这种礼不下庶人的制度逐步遭到破坏,即后人所说的礼乐崩坏,并由此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老子和孔子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兴起的主要代表。老子和孔子以后的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在礼乐文化的思潮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思周朝礼乐崩坏的深刻原因,并系统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史称百家争鸣,共同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转型。

  面对西周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的传统以及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作为周朝守藏室之官的老子不能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他将礼乐的核心精神与其道论联系起来,以其道论来解释周朝礼乐的核心精神,同时又以礼乐的核心精神来解释其道论的价值内涵。具体来说,老子一方面继承周朝礼的秩序和质朴的精神,同时继承乐的和谐和宁静的特质,另一方面又以道来给予这种精神和特质以新的解释,因此,以道论来诠释西周礼乐的核心精神,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由此形成其深刻反映礼乐文化精神的道家学说。道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中。

  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则从具体的礼乐规范中探寻和揭示蕴含于礼乐之中的内在精神实质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形成高于具体礼乐规范的仁道的思想体系,并将其作为礼乐的理论基础,使礼乐由政治上层的外在规定,变为包括为政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自觉追求。他还删述礼乐文化经典,由此创立儒家学说,成为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由于出生于礼乐文化最盛的周朝第一封国鲁国,因而对周朝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情有独钟。他不仅在理论上系统阐述礼乐文化,而且将他所阐述的礼乐文化普及于民众。他开创学习礼乐文化的私学学派,并有弟子三千。他教弟子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教),而以礼乐为先。儒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礼记乐记》及其他相关文献和典籍中。

  道家和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中兴起的两股主要的思想力量。这两股思想力量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来中国的历史发展,甚至世界的思想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和百家争鸣的结果表明,礼崩乐坏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意味着礼乐文化的崩溃。所以,有研究者认为,自春秋以来,礼崩乐坏,表面上是诸侯僭越、破坏制度,实际上却是社会发生变革,要求礼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经过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不仅彻底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而且经过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争鸣和解释,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更进一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因此,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进一步确立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刘德喜《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得到新发展,这一时期兴起的礼乐文化思潮使之前的礼乐制度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B.礼乐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上到下的过程,即由周初礼乐只服务于贵族到逐渐扩大范围,最终礼不下庶人的制度被打破。

  C.诸子百家不仅对礼崩乐坏的原因做出反思,还进一步阐述了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推动了礼乐文化向前发展。

  D.老子的道家学说深刻地反映了礼乐文化精神,他把周朝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其道论结合起来,互相解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面对西周礼乐文化及礼崩乐坏的局面,侧重从具体的礼乐规范中发现隐藏其中的精神实质及它在社会、政治、人生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B.道家的礼乐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作为儒家思想创立者和礼乐文化集大成者,孔子的礼乐思想则见于《礼记》和相关文献典籍中。

  C.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中最重要的思想力量,道家和儒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所谓礼崩乐坏,实质是当时社会发生变革,需要出现与之相适应的礼乐制度,并不是西周礼乐文化的崩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西周初年的礼乐文化传授在官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

  B.老子在以道论诠释西周礼乐包含的意义时,既继承了礼的秩序和质朴精神、乐的和谐及宁静特质,又从道的角度对它做出了新的阐释。

  C.在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仁道思想体系,使得礼乐文化不再是一种政治上层的外在规定,而成为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自觉追求。

  D.孔子对周朝礼乐文化情有独钟,为此开创私学广收弟子,并将礼乐置于弟子学习的首位,这对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核心地位的确立起到了关键作用。

  1.A【试题解析】A 项,因果关系倒置。应是西周的礼乐崩坏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

  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试题解析】B 项,偷换概念。孔子的礼乐思想则见于《礼记》和相关文献典籍中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儒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礼记乐记》及其他相关文献和典籍中。

  3.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解析】文中意思是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确立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D 夸大了孔子对礼乐文化的贡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