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秦朝邮驿
秦王朝是我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时代的开始。秦始皇所制定的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道路等制度,对我国后代有深远影响。在开创统一的邮驿制度方面,秦朝也有不世之功。
虽然秦王朝仅仅存在15年,但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秦朝驰道十分壮观: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一步为5尺,50步合今25丈(约80米),10米左右就栽一棵青松。一路绿影婆娑,十分美观。这样的大道遍布全国。另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从咸阳北的云阳开始,途经黄河,直抵今包头市的秦九原郡。这是由名将蒙恬指挥修筑的,全长1800余里。此外,在南方还修了到两广和西南的新道。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交通网。这些大道,路平道宽,沿路驿站、离宫、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秦朝的邮驿统一了称呼。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邮驿通信的称呼都不一样,秦朝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统一称呼为邮。从此,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在秦朝,邮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另用步传,即派人步行送递。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沿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达下去。
邮路沿途,都有固定的信使进食和住宿处所。这些休憩处或称为邮,或称为亭。有的研究家认为,这些称呼,是按不同的邮递方式来决定的,比如说,步递停留之处称为亭,马递站称为驿。其实,在秦朝时还不像后来那么严格。如为秦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白起,最后被迫自杀的地点,有的书上称为杜邮,但有些书又称为杜邮亭。这就说明邮、亭实际可以并用。在始皇陵西侧,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一片瓦,上有瓦文平阳驿,说明驿在秦时也是邮路上居停点的习惯用法。秦朝还有传舍的称呼。如秦末汉初刘邦和说客郦食其见面,便是在一处叫高阳传舍的地方(《史记郦生列传》)。楚汉战争中,高祖刘邦去夺割据势力张耳、韩信的大权,也曾住在修武的一处传舍里(《史记淮阴侯列传》)。关于亭,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秦朝的亭是一种负责地方治安的组织。有学者却认为亭负担的更多任务是依次递送公文和邮件。秦制30里一传,10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及时负责信使的传马给养、行人口粮、酱莱和韭、葱等,甚至供应粮食的升斗、酱和莱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近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里,对此有明确的记载。这些记载,给后人留下了2000多年前我国邮驿状况的生动情景。
秦朝有效的通信系统,起着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中央政府可以源源不断接到各地方的情况通报。由于政府规定了地方向上汇报请示必以书面形式,秦始皇每天要阅批的奏章就重达120斤的(竹木简片)。秦政府还通过这些通信系统,及时了解边防和民间的动态,采取果断的军事措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统一以前,各国对邮驿通信有不同的称呼,如遽、驲、置。
B.金朝建立后,统一了邮驿通信的称呼,但实际上邮路沿途提供食宿处,在当时仍有不同的称呼。
C.邮亭 是邮路沿途提供食宿的住所,是按不同的邮递方式来区分的。
D.清朝有一同性称呼的继承与变化,给后人留下了2000多年前我国邮驿状况的生动情景。
1.D(由原文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和生动 可知,这些记载 是这《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的关于停驿等的具体情形,不是指邮驿称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及时了解边防和民间的动态,秦朝的邮传方式大都采用换马不换人的接力传送方式。
B.文章列举杜邮亭平阳驿等史料是为了说明邮亭驿在秦代时还没有严格的区分开来。
C.亭的功能在秦代到底是怎样的?目前的研究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
D.到了秦代,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秦代沿道设邮有利于上传下达。
2.A(换马不换人的接力传送方式错误,根据第三段末尾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达下去可知,负责邮递的人员也换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驰道、直道和新道等道路的建设。邮驿通信就很难形成四通八达的局面,中央政府也难以及时掌握各地的动态。
B.秦朝建立后,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通信网络,致使清王朝仅仅存在十五年。
C.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油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反过来看,遍布全国的邮驿通信,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D.警察建立后,对很多制度加以统一,集中统一的邮驿制度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一样,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B(致使 所表述的因果关系不符合本文的意思。)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请吃饭 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