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阅读附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阅读附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原因不难理解:“道”这一概念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相伴相随,是这个阶层的精神标志。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2.下列表述,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士大夫文化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

B.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

C.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

D.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道“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孟子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D.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文”由此依附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

参考答案:

1.A(“决定”有误,原文表述为: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

2.D(不是原因,是表现)

3.D(“依附”不合原文,原文相应表述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