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它不离现实生活,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所以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又不离感性。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因为它已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超越,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禅宗不要求某种特定的幽静环境或特定的仪式规矩去坐禅修炼,就是认为执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经验中“无所住心”——这即是超越。
那么,进一步的根本问题便是,禅宗这种既达到超越又不离感性的“顿悟”究竟是什么呢?禅宗讲的是“顿”悟。它所触及的正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问题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性的。即是说,在某种特定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和何所由来。这当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为永恒的存在,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的“本体”自身了。在禅宗看来,这就是真我,亦即真佛性。超越者与“此在”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可见,这并不是“我”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相信佛、属于佛、屈从于佛;相反,而是在此瞬刻永恒中,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是一体。要注意的是,瞬刻即可永恒,却又必须有此“瞬刻”,否则也就无永恒。
这永恒既超越时空却又必须在某一感性时间之中。既然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也就必须有具体的感性空间,所以也就仍然不脱离这个现实的感性世界,“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这也就是超越不离感性。重要的乃是,经此一“悟”之后,原来的对象世界就似乎大不一样了。尽管外在事物并无任何改变,也不需要任何改变,但是经此“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其意义和性质却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
在我即佛佛即我的真正超越里,一切混然失去区分,而这也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存在”。消除了一切欲求、愿望、思虑、意识,“无念”“无心”,“心”“境”也就两忘。既已超时空、因果,也就超越一切有无分别,于是也就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感。从而,既
不用计较世俗事务,也不必故意枯坐修行:饿即吃,困即眠;一切皆空,又无所谓空:自自然然地仍然过着原来的生活,实际上却已“入圣超凡”。因为你已经参透禅关——通过自己的独特途径,亲身获得了“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神秘感受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禅宗“悟道”不依赖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在感性自身中超越,这源自它与现实生活相连,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
B.执著于特定环境和仪式规矩等外在事物的坐禅修炼,不可能达到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感性经验中“无所住心”。
C.禅宗的顿悟是在某种特定因素下瞬刻发生的,它所触及的瞬刻与永恒的关系不遵循逻辑,而是带有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的特点。
D.在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一体的瞬刻永恒中,瞬刻因永恒而存在,但必须有此“瞬刻”才能完成“瞬刻即永恒”的顿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禅宗的“悟道”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和精神超越,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更是一种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的超越。
B.仿佛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的瞬刻突然而至,这一瞬刻中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分辨,也无需分辨,你不再知道时空和因果。
C.禅宗所说的“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依旧不脱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因为这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和空间,即超越而不离感性。
D.超越时空因果,超越一切有无分别,尽管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变化,也可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悟的一瞬刻完成了对一切物我人己界限的超越和与对象世界的完全融合,一切混然失去区分,达到“心”“境”两忘的境界。
B.经过“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外物的意义和性质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由此可知“瞬刻永恒”的“悟”是修行的关键点。
C.无特定条件修炼,不凝滞于外物,不计较世俗事务,不枯坐修行,自自然然地仍然过饿即吃、困即眠的生活,就已“入圣超凡”。
D.通过独特途径参透禅关,在我与佛一体的真正超越里,你可以亲身获得“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受。
参考答案:
1.(3分)D2.(3分)A3.(3分)返回首页>>
上一篇: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