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述怀》读后感

《八十述怀》读后感

合肥滨湖寿春中学 七(19)班 瞿颖

《八十述怀》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八十载春秋风和雨,几多欢欣,几多愁苦,但是作者笔下却是淡然,释然。

阅读此篇,读者应细细品味以下两点:其一是作者对生与死的态度,其二是作者如何阐释人生意义。作者首先开宗明义,自己从未期望长命百岁,他甚至为自己能活到八十感到惊讶,认为这恍惚而至的八十岁是“咄咄怪事”。鉴于父母都未活过半百,因此他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活到五十”,朴实无华的几句开场白,裹挟着调侃的意味,使读者感到亲切,丝毫没有端着架子的感觉。对于十年浩劫,作者没有为自己的遭遇怨愤和控诉,而是很平淡的描述了那段身心备受摧残的艰苦岁月,即使如此,他依然心怀感恩,能够有充裕的时间翻译印度史诗,并苦中作乐,怡然自得,这种非凡的人生境界令人敬仰。

人生的道路本就漫长而多样,崎岖、平坦,都不过是生命中的一种际遇,困苦的时候不要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安逸的时候莫虚掷光阴而要百倍珍惜。作者感叹时光如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年,“八十”这个十字赫然在目,回首过去,“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余下的时间还有多少呢?作者不求回答,只顾埋头去做,投身于自己所热爱的学术事业中。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没有人能永驻人间,换句话说,我们都走在自己生命大限的路上,死是必然,只是早晚。但是这段路,有人只看到了尽头的坟,有的人则既看到了坟,又看到了路边的野花。那是一种从容无畏的心态,一种追求生命质量、追求精神高度的活法。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陶渊明的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经历八十载沧桑历程之后的作者,与时空相隔的古人产生了经神上的共鸣。

最后,作者依然不服老,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用,将生死置之度外,昂然奋起,“只要有可能,有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他不奢求以后的道路更加笔直平坦,只是心中已无所谓恐惧,因为心有所依、心无所惧。作者真诚的态度和达观的境界再次感染着读者,他对生命、人生等问题的看法值得我们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