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的童话记忆—读《安徒生童话》有感

哥特式的童话记忆—读《安徒生童话》有感

哥特式的童话记忆

———读《安徒生童话》有感

肥西中学 高三(10)班 余小蕾

指导教师:卫海宁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

或许淘气,或许安静,但并非与世界格格不入,他只是时常躲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里罢了。

很小就读了《安徒生童话》。最初对安徒生童话只是抱着纯粹的好看心理,现在在暑假重新翻开虽然也有同样的感受,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包括我对《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看过一次就记忆犹新,那些故事与人物,仿佛雕刻般深深印在记忆的时间板上,起承转合,永不磨灭。像《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这些童话能够奇妙地钻进人们心里,将心中那个孩子唤醒,重新拾起以前如落叶般的梦想。《安徒生童话》充沛着黑暗的元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童话,或者说,《安徒生童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童话”。安徒生并没有以过于“匠气”的语言来描述一个个“公主和王子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这样的故事,而是以近于犀利而又直面现实的气息揭示了真正的人间况味。他的童话,那么美好,却又如此感伤。丑小鸭经历了重重磨难才蜕变成天鹅;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苦难与希望的交错中死去;海的女儿深入骨髓的爱仍未能挽回王子的心,只能含泪化为泡沫。这些近乎残忍的叙事元素,在安徒生的童话里频频涌现。他的童话似乎从不回避“死亡”这个恐怖的字眼,传统甜蜜又纯美的童话模式被毫不留情地颠覆,恰如哥特式的建筑,安徒生将本应浪漫的欧式建筑进行了奇妙的反转。人们走进这样的艺术建筑,在对黑暗的体味中真正释放了心灵深处的压抑和伤痛。

法国圣艾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一直以“四十四次日落”式的悲伤,被认为是“一部写给大人的童话”,而《安徒生童话》,我觉得是“一部写给人生的童话”。

静下来,拿起《安徒生童话》,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与书里的主人公是多么相似。太多太多的人为了养家糊口而奔波劳顿,抛弃了童真的梦想,磨平了本应鲜明的棱角。清晨的微光照到眼里,却照不进心里;傍晚的夕阳映长了身影,却映不长快乐的希冀。多少人,在安徒生的童话里,看的是别人的故事,流出的却是自己的眼泪,那些总是影映着生活的词句,刻骨铭心。

然而安徒生哥特式般童话的存在,既是提醒着我们人生的不确定性,更是传达一种坚持,一种等待破茧成蝶的勇气。你要么加速走向死亡,要么实现真正的精神超越。每个人,都无从选择进入怎样的人生,唯一的机会便是坚持。

一直很欣赏一句话“当你将目标定到高的离谱时,就算失败,你也会临于他人之上”。就像海的女儿,一开始可能就知道会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悲伤,但她仍一次次用眼峰传递爱意,用秀丽的双脚不知痛苦的跳舞。当她变为泡沫时,我的心也随着那泡沫沉入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很明显,这是一个悲剧。从童话的角度来说,它甚至是“不完美”的。但这不正犹如“断臂的维纳斯”吗?这世上,因不完美而完美的例子还少吗?

《安徒生童话》的存在,是告诉每一个童年中的孩子,每一个即将步入属于自己天空的人——我们可以有童话般的思想,但绝不能有童话般的生活态度。这也正是《安徒生童话》为什么那么多年来一直是童话类甚至是世界书籍中的精品,一代代伴着全世界孩子长大的原因,它感动的是整个世界。

忽然想起安徒生《海的女儿》里最后的那句话:“海的女儿永远成了海上的泡沫,她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阳光永会照耀着她,因为她一直属于这片海。”安徒生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