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柜里,有许多我喜爱的书。有一本,明显地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在一页页纸张中,留下了它独特的枯黄的面容。正是这面容,体现了它的价值,令人怀旧,当我想起“一本好书”时,促使我又重读了一番。
第一次读,是在小学时。那时我像个观望万花筒的孩子,看到的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虽然是本随笔录,每篇文章,都只有短短的2张纸,而那时的我,却需要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去阅读每一篇思想深刻的文字。懵懂地装作小大人的模样,去品味里面我并不理解的句子。虽然看不懂,但即便是捧本书,静静地坐着,大人也夸我懂事、安静、好读书。而我也总是心安理得的成为众人的焦点,表扬的对象——即使是一件九牛一毛的小事。
然而,当我开始在外念书,独自面对成长时,我被脱去了糖壳的外衣,独立看这个世界。我清楚地知道我来到了同龄人中,经过集体生活的磨合,渐渐地我开始明白,我只是像一只大雁加入了队伍,没有区别,没有优势。于是我想起了这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故事——《伤心的试验》。
他们是住在一间寝室里的亲密无间的四个朋友。某天,一个人突发奇想,想玩“失踪”的游戏,来吓吓他的朋友。他为了制造“失踪”的效果,劳动结束后,没有吃晚餐,就偷偷地躲在了床下,耐心等待朋友的“出动”。然而,朋友们劳动回来了,谁也没有提及到他,拿着自己的饭盒便去一起吃饭了。于是,他开始诧异而又耐心的等待。当朋友们吃完饭说说笑笑地回来了,他又开始兴奋起来,认为他们会意识到他的“失踪”,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提及到他,他开始焦急,开始迫不及待,但他们又只是兴冲冲地从寝室离开,去和和别的寝室里相约好的朋友打牌时,他心灰意冷了,从床下缓缓地钻出,饥饿、满身的尘土、落魄似乎都成了对他“年轻”的嘲笑。
小时,我并没有读懂这个故事,而故事里的朋友们,则是我谴责的对象。但是现在想想,这个故事不过是对现实的写照,只是当时的自己被裹了厚厚的一层糖,不懂得真实——如果我是“他”,我可能也会这样的被别人忽视。这是个现实。
然而这个现实说起来有些残酷,尤其是对于在蜜罐里成长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当人们相遇时,每个人都想成为舞台的中心,殊不知,大多数人都只是仅仅地把自己放在了自己舞台的中心,并不是真正的成为了他人舞台的中心。每个相识的人在别人的心目中都有高低不等的位置,我们需要在正确的位置端正自己。
当这个位置太高时,我们往往会把自己当成主角,想据揽所有的镁光灯、摄像头,到头来,却发现兴致勃勃演绎剧情的自己其实是个小丑,观众在意的根本就不是你,那时的孤寂、凄凉都会被观众冷冷的目光移挪在视线之外;而如果把自己看得太轻,那么自己就默认了自己只是舞台后的工作者,在盈盈屏光后一位自卑、平凡,一位不愿做将军的好士兵。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的人,才应该是立在舞台中心的人。
而这样的人,更应该放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正视自己,而不是让你之所以为焦点的原因是因为你是个笑话。正视自己,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合适的舞台合理地表达自己,不盲目作秀,不哗众取宠;正视自己,我们需要坚强,勇敢地脱去甜的外衣,勇敢地看待别人的忽视、否定和打击,以此帮助你了解在集体中、社会中,他人眼中的自己,并完善自己,使自己在集体、社会中稳稳立足;正视自己,我们需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正确地理解别人的表扬与批评,用冷静的态度进行正确的分析,冷静并且真诚地挑选出符合自己的“是”,而又冷静并且微笑着剔除不符自己的“否”。这才是立在舞台中心的人应该有的风度。
没人有比自己更了解自己。而并不是身为自己,就能了解自己。正视自己,我们不仅需要主观的认识,更需要客观的评价。正视自己,它如蝴蝶破茧而出,需要保护、酝酿、挣扎。像那位“年轻的朋友”,当他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时,这个可笑、现实而又残酷的游戏给了他深深的打击,但同时也给了他认识自己的机会。或许对于亲密无间的朋友,他需要“挣扎”着从阴影中走出,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拉到“长远”的位置,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个机会大于打击。
对于长大的自己,早是该拿掉万花筒的时候了。我认识到,越长大,听到的称赞就越少,而受到的挫折就越多,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永远的成为聚光灯的焦点。我们应该成熟起来,让自己的丰富起来。
现在,我懂了这个故事。
上一篇:《企鹅的故事》读后感
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