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 吴卓然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那是一群意气风发,激情澎湃的湘师学子,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秉承着不死、求己、猛劲、坚韧的坚定信念践行着救国救民的人生理想。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们以解放劳苦大众为目标,他们以新科学、新思想为动力,用青春的热血探寻着恢复河山、振兴中华的光明之途。
《湘江北去》这部影片巧妙地截取了1918至1921年这段毛泽东人生中特殊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毛泽东第一次赴北京在北大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并第一次结识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人士;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湘江评论》;与杨开慧擦出爱情的火花等。这些都使毛泽东走向成熟,并且为他后来的革命道路、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基础。影片从这一角度着手,将毛泽东早期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革命观走向成熟的过程展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
影片中交织着两种情感,这两种情感分别是两条主线。一种是拯救劳苦大众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热情,另一种是浓厚的亲情和爱情。两情交融,极具张力。
“何者当因,何者当革。”这正是青年们壮志豪情的真实写照。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宣传理想不断奋斗者。电影中有这样一幕:毛泽东为了结识陈独秀,为了了解新思想,便在北京的道路上飞奔着为他拉黄包车。对于这种细节的精描细绘,影片把毛泽东的那种渴望新知、追求进步、希图救国救民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劳动人民不能再做奴隶”的思想在他心中发芽,为此他跑遍了长沙大大小小的煤矿,看尽了别人的脸色,为的就是实现自己和同仁们的拯救劳苦大众争取民族独立的奋斗目标。这一群热血青年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先进思想,粉碎独裁和强权,争取自由平等,开展了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斗争,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激情和斗志。
在展现革命人士壮志豪情的同时,对人物亲情、友情、爱情的刻画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毛泽东在母亲病重时对他的期盼与他自己对革命的向往中的难以取舍之情,表现了革命者在亲情与理想之间的情感纠纷。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与他的朋友之间在思想倾向和道路选择上也开始出现分歧,他们从统一战线的盟友变成了不同道路上的陌生人,在友情与事业的选择中,毛泽东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影片中的红衣女子刚柔并济,代表着爱情的浪漫与革命的坚定,她,就是杨开慧。她与毛泽东注定要聚少离多,但他们依然走到了一起。影片对毛泽东情感的刻画将毛泽东复杂深邃的性格揭示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认识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毛泽东,不单只突出毛泽东革命激情的一面,而是把本具有极为丰富性格内涵的一代伟人还原在观众面前。
同时,影片演员的选择得十分新颖,让一批青年偶像演员出演这部电影,富有朝气而又不失庄重,改变了以往红色电影的风格。影片中青春偶像派演员的出演无疑吸引了大部分年轻人的眼球,既符合影片中人物的年龄特点,又让主旋律电影在青年人这个群体中广泛传播,也让影片中的红色精神感染着年轻人,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
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代伟人年轻时的思想历程,传播了红色精神,深深感染着广大观众,影片以其独特的张力将红色的旋律广为传唱,将马克思主义和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播撒入人们的心灵并生根发芽。湘江北去,无数英雄豪杰,无数热血奔涌,无数壮志豪情。滔滔江水奔涌不息,如今伟大的共产党正在召唤朝气蓬勃的青年接班人,一浪更比一浪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在我们手里发扬光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热血在我们的心里奔涌吧!
上一篇:叩问——《唐山大地震》影评
下一篇:《建国大业》观后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