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云晓
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在今天,相信关心孩子的人都不会对网络的影响无动于衷。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者,我知道许多相关的争论,比如,“网瘾”之说是否科学?“网瘾”或沉迷网络的规律和原因竟究是什么?等等。我想,比争论更重要也更紧迫的是面对沉迷网络的孩子该怎么办?同时,需要提醒广大的父母和教师,该如何预防孩子发生沉迷网络的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2008年11月29日,我欣然接受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邀请,担任赵春梅的博士论文答辩的专家委员会成员。也正是由此开始,我一直关注赵春梅的研究。
赵春梅是中央电视台的编辑,也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非常朴实也非常执著的探索者。多年来,她潜心研究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的心理因素,先是独立完成了“影响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课题,之后又参与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度学科建设攻关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的跨学科研究”课题,《网络是只替罪羊》这本书即是以上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的提炼。我赞同她的观点,网瘾和许多其他疾病一样,预防远远重于治疗,而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从父母做起,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她说:“在对数十个出现网络沉迷问题的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进行深度访谈时,我的心时刻都在经历着痛苦的煎熬,切身体会到每一个孩子和父母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对于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给父母带来的痛楚感同身受,也为这些孩子感到焦虑和惋惜,每次访谈之后都久久难以平静。我发现每一个网络成瘾的孩子都有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而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则是他们试图解除心理痛苦的一种方式。而所有的家长都表示在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正确的教养方式,也不知道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那么大的负面影响,现在也只能亡羊补牢,但是又深感为时已晚而无能为力了。”
但是,我特别想提出一个问题,即我们不仅仅要看到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巨大危机,也要看到这些疯狂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潜能,甚至可以说,沉迷网络可能是天才的扭曲表现。我的这个观点不是虚幻的推论,而是不断被证明的事实。许多曾经被认为是网瘾患者的年轻人,进入工作岗位后不仅胜任责任要求,有些还表现突出。例如,某网瘾青年入伍后,很快成为网络工程师。一个曾经的网瘾退学少年,一举夺得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的世界冠军。
据2011年8月4日《楚天都市报》报道,记者在武汉市某高级职业中学获悉,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当地时间8月1日结束的2011年MOS(“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世界大赛上,该校应届毕业生陈星,一个曾经的网瘾退学少年,以国内第3名的身份代表中国出战,一举夺得Excel2010项目组世界冠军,而此前中国队获得的最好成绩是去年拿到的亚军。
据陈星的母亲杜桂生介绍,陈星上小学时,就迷恋上了当时流行的街头游戏机,并且“技术”很好,经常一个游戏币就能把游戏打通关。为此,陈星上初中后,杜桂生将他转学到麻城一所全封闭学校,可陈星还是不好好学习,那里没有游戏机,他就每天琢磨修理电子表、收音机。终于,贪玩的陈星在上高中后,因沉迷网游,遭到退学。
陈星被退学后,到一家物流公司打工了十几天,那份工作很辛苦,每天凌晨4时多就要起床。他干了一星期,挣了几百元钱,但感觉没前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一有空就去玩电脑。此后,陈星又在一家电脑专卖店当了1个月学徒。在亲戚建议下,他进入新洲职高,“因为平时特别喜欢玩网络游戏,就报了计算机专业。”
武汉市某职高是一所寄宿学校,上高一时,陈星仍然沉溺网络,不过这种情况在陈星上高二时慢慢发生了改变。
由于陈星的计算机技术很好,多次在学校举行的竞赛里获奖,上高二时被学校计算机竞赛小组“收编”,由王朝晖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从此,陈星积极参加国内各级比赛,再没有那么多时间玩网游了。陈星把自己走出网瘾泥沼的原因归究于一个字“忙”:“有太多东西需要充实,有太多比赛要参加,忙得没工夫去碰网游。”
2011年5月,陈星获得第十届“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国际赛事选拔赛”三等奖,获得赴美国参加MOS世界大赛的机会,而同月,经过测试,他又被武汉某职业技术学院提前录取。
陈星可以说是一个网瘾少年的典型。他之所以转败为胜,至少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家人始终如一的关心和支持,在他四面楚歌的时候也不放弃不抛弃;其二是家人引导和支持他发挥自己的潜能优势,走自己适合的道路;其三是不断给予他提升自己的机会,成功的体验给予他强烈的自信和勇气。如果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陈星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尊重其个性,实现其梦想。
与陈星的成功经历相反,许多网瘾少年之所以演绎成悲剧的命运,往往也是三个基本原因,其一是亲子关系恶劣,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内心需求不关心;其二是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武断地禁止孩子触网;其三是不断给予孩子负面的评价,让孩子除了失败还是失败。
其实,每个人都是靠优点活着的,因为优点是潜能释放的体现,是个性张扬的旗帜,是自信自强的源泉。对于沉迷网络的人来说,高超的网络技术几乎就是他们的命,在网络上得到的快乐几乎是人生仅存的快乐,岂能狠心剥夺他们这唯一的优势?真正的教育一定是让人越来越好,是让人越来越强而不是越来越弱。
我愿意推荐《网络是只替罪羊》这本书,是因为作者的研究与写作都是为了保护和解放沉迷网络的青少年。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网瘾的影响机制,在每个家庭故事的后面,都请心理治疗专家许雷霆先生做了专业的心理解析。在两位作者看来,对大众来说,认识不到网瘾只是个表象,就不能从根本上减少网瘾患者的产生。对从事网瘾干预治疗者来说,如果把孩子上不上网作为首要的、核心的甚至是唯一的治疗目标,那就是本末倒置。即使孩子不上网不玩游戏了,也只能说明孩子的问题转移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孩子真正的帮助是促进其心灵的成长,纠正其心理偏差,促进其人格完善。我认为,这样的认识与追求是科学的态度,是一种真正的责任感。
当然,对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不可盲目乐观,而要看到错综复杂的一面, 《网络是只替罪羊》一书充分地展示了这个难解的现象。首先要看到家庭环境尤其是亲子关系的严重失败,还要看到许多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层次是比较低下的,缺乏创新意义的探索,他们自身的人格缺陷日渐突出。因此,改变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首先要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要引导青少年确立新目标迎接新挑战。毫无疑问,要让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获得新生,没有尊重和信任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