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中的亲情

《唐山大地震》中的亲情

合肥市第十中学 张思佳

猝不及防的地动山摇。

当日历翻到公元1976年7月28日,一个黑色的日子,一个让中国人黯然神伤,让全世界为之动容的日子。生活仿佛凝聚这更大的力量,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影片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背景,那正是中国相对动荡不安的时期。冯小刚导演的改编于小说《余震》的《唐山大地震》,剥离了纷乱的社会现实,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性、人情的世界;在震后的废墟上,三个平凡的人物发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影片通过一个小家庭中的一段由地震引发的生活和情感上的波澜,一个平淡且不曲折的故事,展现出这场天灾带给受灾群众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冲击和挑战。《唐山大地震》把政治、动乱推到了镜头之外,而把笔墨更多地花在了地震对唐山人民的巨大伤害上。通过一个受灾家庭在经历地震前后的真实写照,重点刻画出夫妻、朋友、情人、母女、姐弟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极富于民族文化内涵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在面对灾难时顽强不息的坚定情感和浴火重生的民族气节。

电影开头,描述的是“7.28”前一天的傍晚,落日余晖下的阳光依旧明媚,明媚得仿佛有些史无前例。城市里,大街上车水马龙,人们正忙着下班后回到自己的家,去准备晚餐,去照顾孩子。生活的喜怒哀乐,一如既往地上演着。街道旁边的小摊贩们依然忙碌如昔,操场上孩子们的嬉笑声依然欢快清脆,就连收音机的京剧也依然清越嘹亮。于是,那看似平常的“冀东第一重镇”,就这样满载着温馨阳和,弥漫在了明媚的夕阳下。

但就在次日凌晨的3时28分,当大部分人们都在睡梦中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竟悄然无息地降临了唐山,刹那间,地动山摇,恐怖的尖叫声仿佛强的海啸,一波又一波毫不间断地朝着大地偶那个区。一瞬间,时间似乎都静止了,整个唐山市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影片中后期主要以李晨饰演的儿子和张静初饰演的女儿不同的成长过程为主要线索,大量地采用了“长镜头”和“蒙太奇”两种技巧,记叙下了那短短的23秒带给唐山人长达32年的改变。

《唐山大地震》所刻画的是一种情愫、一丝忧伤、一缕追忆。片中经历过地震的女儿在大学中宁愿冒着被学校开除的下场,宁愿用自己的美好青春作赌注,也不愿意舍弃自己肚子里那尚未来到人世的小生命。经历过地震的儿子尽管失去了一条胳膊,也坚持不懈地去拼搏,去奋斗,只因为心中的那一份对母亲给予自己两次生命的感谢,同时也是对那不知是否还尚在人世的姐姐的深深歉疚。而经历过地震的母亲,凭着对女儿的深深牵挂与浓浓自责,便坚持了32年地习惯——在女儿的照片下放上一盆洗净的西红柿和为女儿准备一套崭新的教科书。原本幸福美满的一家四口人,因为地震而分开了32年甚至天人永隔,但当那幸运活下去的妈妈,姐姐和弟弟消除误会后的又一次团聚时,这份迟来的幸福,不禁让荧幕下的观众再一次潸然泪下。

地震时的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地震后焕然一新的家园,以及若干年后发生的汶川地震,无一不让看似沉重的影片在苦难中不时地流露出一些人性的温馨与美好。尽管这场地震带给我们的23秒要用32年甚至更多地时间去平复,但灾难已远去。面包会有的,那美丽的凤凰河也一定会承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向着远方缓缓流去……

23秒,32年,面对灾难,人们无法预知,但一切终将成为历史,那一天曾经像每一天一样普通,也终将成为最不寻常的一天。